荷兰大力倡导并发展循环建筑产业(他山之石)
图为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循环展馆”入口大厅。荷兰“循环展馆”供图
核心阅读
传统建筑业中,一座建筑从修建到拆除,要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很大资源浪费。如何让旧建筑材料在新建筑中重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近年来,荷兰大力倡导并发展循环建筑产业,建造了一大批富有创意的循环建筑,让每一块材料在循环使用中重获新生。
“循环展馆”——
探索原材料重复利用可能性的“试验场”
在荷兰,原材料总消耗量的一半来自建筑行业。循环建筑理念的重点,在于实现建筑原材料的再利用。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循环展馆”就是这样一个探索原材料各种重复利用可能性的“试验场”。
“循环展馆”位于阿姆斯特丹繁华的泽伊达斯商业区,外表如同一座“大型木屋”,在林立的水泥建筑中,远远望去就极具特色。展馆建成于2017年,主要用于举办会议、讲座、艺术展等活动。走进馆内,从地板、立柱、楼梯、天花板到各式家具,目之所及都是木头。整体的原木设计,不光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木材是良好的碳中性建筑材料。展馆业务发展经理妮娜·佩森宁告诉记者,展馆使用荷兰本地的落叶松,避免了长途运输产生的碳排放,松木坚硬,可以使用数百年,这意味着等展馆多年后被拆除,这些木料还可以在新建筑中派上用场。
展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原材料“仓库”。很多原材料就像积木一样,可拼可拆。佩森宁说,如果不能拆卸,重复使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包括设计、测量、组装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建材的可拆卸性。为了实现易于拆卸,展馆的木质横梁和吊顶使用螺钉而非黏合剂固定。为了防止回收熔化时释放有害物质,建筑外墙的铝制门框没有进行涂层处理。从玻璃、木料到铝材、钢板,这些材料仿佛只是暂时寄存在这里,等待几十年后的重生。
在这座展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上演了极具颠覆性的“大变身”。2500公斤废旧工作服经过特殊处理成为会议室的隔音墙和台阶,1.6万条旧牛仔裤被加工成天花板上的绝缘材料,1600平方米的木地板全部采用其他建筑拆除翻新后的残留木料,废旧冰箱的材料被3D打印成椅子,废弃床垫和皮料被制成沙发,百年银行的老式保险柜拼在一起组成前台,城市街道翻修拆除的鹅卵石铺就了天台的走道,废弃自行车变成了花园长椅的椅子腿……你甚至可以隐约看到门框上的划痕、隔音墙上残留的衣服标签,佩森宁解释:“如果彻底掩盖使用痕迹,就需要采取其他手段或使用其他原料,但在循环建筑中,我们尽可能不做加法。”
展馆还创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500个太阳能板为展馆和周边一栋大楼发电,特制蜂箱养蜂为屋顶花园植被授粉,并自产蜂蜜。展馆地下建有蓄水池,贮存的雨水经过处理用来浇灌全楼植被、冲洗厕所,甚至被天台酒吧拿来酿啤酒。
用循环模式代替“取用—制造—丢弃”的线性模式,展馆的建造在原材料使用上减少了近2.4吨。佩森宁说:“两年来,数十万游客来这里参观,或参加定期举办的有关绿色生活的讲座,我们希望以这栋循环建筑为载体,向更多人传递循环经济的理念。”
“材料护照”——
为建材循环利用提供信息依据
有统计显示,荷兰每年产生2300万吨建筑垃圾,回收率达97%,但大部分被处理为碎石用于道路建设。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回收利用,荷兰建筑业采取了对现有建筑中的材料进行数字化分类的方法。
“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应有任何浪费。垃圾只是没有身份的原材料,如果我们追踪建筑每个组成部分的来源和性能,给它们一个身份标识,就可以减少浪费。”荷兰建筑师托马斯·劳提出将建筑视为素材库的想法,为每一块建筑材料标号立档,方便其为下一栋建筑所利用,这便是“材料护照”。
“材料护照”为循环利用提供了信息依据,它记录了每一块建材的尺寸、年份、用途、价格、来源等,只有充分了解它们,才能在下一次使用时制定更好的设计方案。托马斯·劳建立的公共在线档案库,目前已标记了超过250万平方米的建材,他还与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合作,为城市中每一座公共建筑建档。据英国《卫报》报道,对于已经为建筑注册“材料护照”的开发商,荷兰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正在考虑将“材料护照”作为所有新项目的强制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