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都探索”
新华社成都11月26日电 题: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都探索”
新华社记者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逐渐清晰。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记者在成都城乡社区采访时,真切感受到这种制度化探索带来的变化:居住环境持续优化、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社区治理痛点、难点,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成都正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党建引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气象
青绿色的老式内燃机火车头搭配红砖灰瓦的老式车间,5层楼高的卡通熊猫巨幅画像立于街角,整洁的街道两旁装饰着各类新潮艺术“涂鸦”,不少“网红”小景点引游人驻足拍照。
经典和现代艺术掩映交织,时尚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这里便是“重生”后的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
作为成都“老资格”的万人社区,下涧槽社区以前属于中车成都公司家属区,居民超1.4万人。2015年开始,历史悠久的家属区开始进行企业分离交接工作,人多事杂,社区改造过程异常艰难。
“最难就是拆除小区违章建筑。”二仙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邹涛说,要劝导居民拆除违建,还要防止违建现象死灰复燃,难上加难。
“推动化解社区治理难题,一定要发挥党在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要带头示范。”邹涛说,社区建立了区域化党建机制,成立党建联盟,发动社区两委所有党员,一家一户登门做工作,并开拓思路,在社区选了一栋楼搞试点,展示改造效果。
尽管年事已高,在此生活了50多年的老党员姜长盛仍坚持到各家做工作,“有一家住户,第一次上门就把我轰了出来,我又去了3次,他们最终理解了环境的重要性”。
临近社区改造尾声,一位年近八旬的下涧槽社区老住户写下一篇感想,引发大家共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区疏于管理,私搭乱建未受约束,楼群周边孵化了若干棚户,公共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使人有种无形的压迫感。微信群里经常转发‘留住老成都的记忆’,总是配我们下涧槽的照片,可见下涧槽是被遗忘在上个世纪的古董。”
如今再到下涧槽社区,看到的是整洁干净的院落、布局合理的停车位、精致文艺的公共设施,“空中蛛网”消失无踪,小区还配备了“刷脸”安检设施。
成都于2017年9月在全国率先成立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社治委),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社治委主任,统筹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2018年6月,成都市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党组织架构,形成“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机构”三方联动的治理和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有4328个小区建立了党组织,近8万名在职党员在小区亮身份、许承诺。
成都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李军介绍,“成都探索”促进了小区各类组织的规范运行,逐步走向有序治理状态:推动业委会单独组建党组织;订立邻里公约,党员业主带头示范,号召小区居民参与小区建设。
青白江区瀚城国际小区成功治理了停车乱象、金牛区新桥社区逐步优化了人居环境……记者发现,成都社区治理的每个角落,都不乏党员的身影。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认为,破解基层治理“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难题,成都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化解了许多难题。成都探索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小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让四中全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一要求实实在在落地。
与时俱进——坚持体制、机制持续创新
近年来,成都的城市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成都市共辖4351个城乡社区,实际管理人口达2120万,共有近2万个小区,“万人小区”超过200个。
地处成都城北的物流大通道,新都区大丰街道红湖公园城小区是当地大型“万人小区”之一,总人口超过1.2万,近90%的居民是外来经营和务工人员。大丰街道党工委书记许玉川说,小区一度有“三差”:治安状况差、秩序管理差、环境卫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