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40岁男子当全职儿子每月领5500元 辞去月薪2万工作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06-10

  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引发了诸多关注与热议。在不少短视频app里,一些年轻人分享了自己成为“全职儿女”的日常,他们通过陪伴父母、做家务等方式,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来自长辈的经济支持……

  这样一种新型的年轻人脱产生活方式,不少网友直呼羡慕,但也有人表示无法接受,认为只是美化了啃老行为。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记者特地进行了多方采访,试图了解这些“全职儿女”家庭的看法,及其背后的客观成因。

  儿女全职居家,父母怎么说?

  “全职儿女”到底怎么样?他们的父母最有发言权。记者采访了几个“全职儿女”的父母,看看他们眼中的全职儿女是怎么样的?

案例一张女士:认可”全职儿子“,“只要内心接受,就很幸福”

  张女士今年68岁,她的独生子李昊(化名,后称小李)今年40岁,原本在上海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六年前,张女士生了一场重病,小李为了照顾张女士,断断续续请了将近两个月的假期。张女士病情痊愈后,小李回到单位后没过多久就辞了职,成为了“全职儿子”。“当年我是反对他辞职的,他的工作曾经是我的骄傲。但是他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上海生活成本也高,不忍心看到他那么痛苦,就随他了。”张女士告诉记者。

  辞职后的一段时间里,小李在家也积极地寻找工作,但由于两年的竞业限制,很多匹配专业的工作都无法做。两年下来,小李找工作的热情也就淡了下来,如今已经成为了“职场忠诚度”百分百的全职儿子了。

  每天早上,小李会给父母做早饭,然后给家里大扫除。有一点洁癖的小李能把家里的每一道缝隙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大扫除后,就是做午饭和晚饭, 除此之外,小李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炒股、锻炼、看书,每天晚上还会陪父母一起散步、遛狗。

  张女士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11000元左右,每个月他们会给小李5500元的“补贴”。小李吃住都在父母家,花销很小,交完社保后竟然还能存下一笔钱,他说:“以前月入两万在上海当月光族,现在需求和欲望都放低了,反而有了存款。”

  “除了有点愁儿子找不到老婆,我们家的情况其实还挺让人羡慕的。”张女士乐呵呵地说,“但单身有单身的幸福,只要内心接受了,我比大部分空巢老人可幸福太多了。 ”

案例二周先生:“觉得女儿很上进,但是亲戚的议论让一家人压力很大”

  周先生的女儿小周是一名“海归”,毕业于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硕士学位。

  2021年,因为疫情以及父母的建议等原因,本来想一直留在国外的小周费尽心思回了国。回国后,她就加入了“毕业即失业”的人群。

  小周曾经在国外有一份干了大半年的工作,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周当时的收入是每月四千三百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其实还是挺不错的。回国后,她想要找的工作收入,也不想低于这个标准,但是一时间找不到。周先生不想让女儿太过着急,于是跟小周口头商定了一份“协议”:小周在家陪父母,做点家务,周先生给她一万元一个月的工资。

  这两年,小周也找到过两份工作,但因为待遇、企业文化等原因辞了职。周先生说小周一直在努力,每天除了做家务,就是学习,他觉得自己的女儿其实一直很上进。

  但是很多声音让他们非常不舒服。经常有亲戚会和周先生说,花了那么多钱投资,小周怎么还待业在家;也经常有人劝小周,放低标准,先找个正经的工作,眼光不要太高;还有好心的亲戚会给小周介绍工作,但是这种“好心”,却成了一家人的负担。

  小周告诉记者,最近催婚催工作的人太多了,为了躲避这些声音,她打算今年去考编试试。

案例三陈先生:“希望‘全职儿子’能早日成家”

  陈先生今年66岁。六年前,相伴一生的妻子因病逝世,陈先生也因此生了一场大病,动了两回大手术。

  陈先生的儿子小军原本一直在南京工作,事业也小有起色。母亲去世后,他就暂停了在南京的生意,回到宁波陪老父亲,“原本,儿子也只是打算陪我三四个月,去周边散散心,出去走走。”但后来,陈先生被查出咽喉癌,小军就干脆结束了南京的生意,专心地在医院陪护父亲。之后,随着父亲身体状况慢慢好转,小军也打算去外出找工作,“毕竟年轻人老呆在家里,跟我一个老头子,也不是一回事。”陈先生说,儿子也怕他一个人在家里寂寞,就在宁波某个物流公司找了份工作,工资收入虽然不如以前,但因为就在本地,也少了一笔房租的开支。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