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阻击战行业及群体行动扫描
一场全国总动员的战“疫”支前
——抗击疫情阻击战行业及群体行动扫描
写在前面
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看到84岁高龄出征的钟南山院士,看到大喇叭喊话的“硬核村长”,看到火神山医院10天落成的“中国速度”,也看到各地自发支援武汉的暖心热搜……14亿中国人民行动起来,汇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走近那些坚守工作岗位的奋斗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奉献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全社会各行业和群体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医疗卫生
战“疫”故事
“幸有爱女学木兰,不计安危赴前线”
除夕,在阖家团聚的日子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护理管理微信群却消息不断:报名去支援武汉。28岁的李宗育毫不犹豫:“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去!”
李宗育是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师,已经有5年多的工作经历。“我相信自己能胜任。”她第一时间报名,并递交按了手印的请战书以表决心。
“幸有爱女学木兰,不计安危赴前线。父女原是相依命,儿行千里此心牵,时时扶杖倚门望,置酒布宴待凯旋!”李宗育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得知女儿出征驰援武汉,他赋诗一首送给女儿,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牵挂,更透着自豪和荣耀。
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去武汉支援前,李宗育还做了一个决定: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为了穿脱防护服或隔离衣方便,头发肯定得短一点!”李宗育笑着说,等我回来再留长。
自1月28日早晨抵达武汉,2月1日已经是李宗育投入战斗的第5天。“我将尽我所能,护理和照顾病人,战必胜!”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束一天工作接受连线采访时,李宗育格外平静。和大家一样,她希望这场战役快一点结束,让武汉重现往日的繁华。
(蔡逸秋)
延伸阅读
在武汉,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一直铆在“疫情一线”,而武汉之外,还有一群“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医疗与卫生行业的“逆行者”。
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自1月24日从上海、广东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赶赴武汉以来,截至1月27日晚,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近6000人开展支援湖北的疫情防治工作。在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建成后,军队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该院的医疗救治任务。
国家部委、各地企业和社会力量,竭尽全力保障供应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一些企业动员车间工人全员春节不休假,全力生产防护服、手术衣、酒精片等医疗产品。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介绍,截至2月2日24时,共协调国内生产企业累计向湖北发送医用防护服15.45万件,运抵13.12万件,N95口罩发货13.36万件。
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企业正全负荷加急生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建立抗疫情心理支持团队,提供热线咨询和网络辅导服务;解放军移动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行……驰援的脚步没有停止,驰援的力量变大变强。
交通运输
“给前线送去更多‘弹药’是我的荣幸”
战“疫”故事
持续阴雨一周的湖北武汉在大年初四放晴了。1月28日11时20分,在和煦的阳光里,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为武汉送来约20吨物资。
不待飞机停稳,升降平台车、货运托盘车与10余位货物卸载员已在一旁等候。机舱打开,人与车齐动,一捆捆、一箱箱医疗物资有条不紊地通过传送带运输到货运车上。
据介绍,受疫情影响,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班数量不到平时的十分之一,但有近千名职工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增援医疗队、救援物资、回汉旅客顺利抵达。
在空旷机坪的寒风里,监装员何光辉全神贯注地监护货物卸载,露在衣服外的双手与脖子冻得通红。原本在过年期间可以休假的何光辉,主动选择回到工作岗位上,每天从早晨8点半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他说:“我不能奋斗在医疗一线,但能在货运一线保障支援物资,给前线送去更多‘弹药’,是我的荣幸。”
(乐文婉)
延伸阅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别是在近期春运大潮与疫情防控叠加的特殊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当前应按照“一断三不断”原则推进工作。“一断”,是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三不断”,是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不能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