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导弹:威力惊人的战略“飞刀”
左图:挂载“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的米格-31
右图:“匕首”高超声速导弹效果图
去年12月24日,普京在俄罗斯国防部年度扩大会议上表示,俄罗斯成为唯一部署高超声速武器的国家。
除去年年底进入战斗值班的高超声速导弹“先锋”外,“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的“出镜率”也明显增加。去年11月中旬,俄海军航空兵一架米格-31K截击机在北极地区向片博伊靶场成功试射了“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导弹飞行速度据称达到10马赫。
俄高超声速武器频频露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选择?与其他高超声速导弹系统相比,“匕首”高超声速导弹有什么特点?又将给北极这片地缘政治新“热土”带来些什么?
“非对称作战理念”催生的又一利器
近几年,俄高超声速导弹系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经常见诸报端的就有“先锋”“锆石”“匕首”等高超声速导弹系统。
前不久,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罗伯特·卡弗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俄罗斯高超声速武器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华盛顿必须消除由此引发的‘作战能力不对称’”。这也从侧面证明,俄高超声速导弹系统研发成效显著。
卡弗提到要消除的“作战能力不对称”,对俄罗斯来说,正是一直在追求达成的目标。
其实,非对称作战理念是美国人在1991年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避敌锋芒、出奇制胜,实质是高效聚集和在关键部位充分释放战斗力。
由于受到外国的持续经济制裁和打压,俄军多年来在武器研发上另辟蹊径,坚持运用非对称作战理念作指导,不断寻求形成非对称作战能力,研制高超声速导弹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俄高超声速导弹系统的研发速度明显加快。以“匕首”为例,进入21世纪后,高超声速技术才成为世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2017年12月“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就已经在俄罗斯南部军区第4空防集团军进行试验性战斗值班。
此后,不时就能从报端看到俄试射“匕首”导弹的消息。据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透露,仅2018年一季度,俄军就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对“匕首”导弹进行了250 余次飞行测试。
去年9月,“匕首”导弹在鄂霍次克海演习中成功击毁目标,前不久在北极试验中同样表现不俗。俄罗斯如此“大秀肌肉”,在提振国民士气的同时也折射着国家战略意图。
近年来,北约持续东扩,不断向俄施压。加上美国不断在欧洲“投棋布子”,动摇了冷战以来形成的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特别是去年8月《中导条约》失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续约形势又不明朗,俄罗斯亟需新的有效手段来维持战略平衡。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亮出了一系列“压舱石”武器——空天军首座“集装箱”超视距雷达站进入战斗值班,据称可发现并跟踪约3000千米以内包括F-35在内的隐身飞机;战略火箭军成功试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升级后的首架图-160M“白天鹅”战略轰炸机完成组装和首次试飞;俄海军首艘22350型护卫舰的量产舰“卡萨托诺夫海军元帅”号在白海试射“口径”和“缟玛瑙”巡航导弹等。“匕首”导弹的研发与投入试验性战斗值班,无疑使“压舱石”武器阵容更大、威力更猛。
强强联手使“匕首”战力非凡
“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系统初次公开披露是在2018年3月1日,俄罗斯一次性“抛”出了多种“撒手锏”武器,“匕首”导弹便是其中之一。
紧接着3月10日,俄罗斯发布了一段“匕首”导弹试射画面——挂载在米格-31截击机机腹下的“匕首”脱离载机后,主发动机点火,喷掉尾喷口遮盖,拖曳着巨大火焰向目标方向飞去,命中目标。
为什么俄罗斯在高超声速导弹领域发展如此之快?除国家战略需要外,俄军工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同样关键。
“匕首”导弹主要由载机和导弹两部分组成,载机由改进后的“老将”米格-31担当,导弹脱胎于“伊斯坎德尔-M”陆基战术导弹。无论载机还是导弹都是俄军现役装备中的硬核代表。
米格-31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已过不惑之年。为什么先进的“匕首”要选择一型老战机作为载机呢?
速度快。米格-31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接近“双3”飞行(可在3万米高空飞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马赫)的高空高速战机,超声速巡航能力出色。这使它不仅能为“匕首”导弹提供2-3倍声速的初始速度,还增大了“匕首”导弹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