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集团军某旅着眼补齐小特专业人才素质短板优化组训模式
第73集团军某旅着眼补齐小特专业人才素质短板优化组训模式——
“夯实战斗力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该旅小特专业人才在演训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图为工兵连官兵进行布雷作业。麻环远摄
亮点快报
初夏时节,热浪升腾。训练场上,作战支援营工兵连爆破技师张家文正带领合成营支援保障连工兵专业骨干,进行协同破障训练。这是记者在第73集团军某旅看到的一幕。
“小特专业人才多以班排为单位编成,机动灵活、便于指挥,但目前存在骨干力量偏弱、训练资源不足、承训能力有限等问题。”该旅领导说,他们着眼补齐小特专业人才素质短板,结合使命任务特点和战斗力建设实际创新组训模式,有效提升了训练质效。
将部分合成营小特专业集中到兵种营对口连队训练,是他们优化组训模式的一个尝试。据该旅作战支援营营长邓尚钦介绍,兵种营的优势在于骨干人才集中、专业技术集成,训练中遇到问题有能顶上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让合成营小特专业人才走进兵种营,不仅便于通过传帮带积累实践经验,还能运用量化对比找到差距不足、明确着力点。”
去年8月,该旅开展实战化演练。作战支援营破障排部分力量配属到右翼攻击群,担负扫残破障任务。因爆破骨干不熟悉作战流程、缺少协同配合经验,前出破障时被对手攻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装备“损毁”。
“必须夯实战斗力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官兵复盘检讨发现,问题的背后暴露出人才能力素质存在短板,特别是无人机侦察、扫雷破障、雷达通信等专业骨干力量协同经验欠缺,体系作战意识不强,应急应战能力仍需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该旅领导在议战议训会上专门组织集中研讨。他们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后决定,在基础训练阶段,依托专业骨干人才组织集训,以兵种单位连带小特专业班排的方式夯实技能基础;在战术训练阶段,协调官兵赴对口单位学习装备运用方法和战术战法,并邀请专家来营指导,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强化官兵协同意识、提高实战能力。
训练场上,该旅防空营教导员杜淼杰与定岗不久的战士一起钻研专业技能。他介绍,此前,该营二级上士、目标保障班班长姜心明与兄弟单位专业骨干,在复盘中围绕航模飞行训练姿态控制等开展深入研讨,并将相关成果整理成册,为开展强化训练提供参考。
组训模式创新,助力人才成长。在前不久的一场陆空联训中,该旅防空营指挥保障连无人机、雷达、气象、通信等专业力量一体联动、密切协同,高标准完成多个演训课目,赢得官兵赞誉。(本报特约记者 廖晓彬 通讯员 喻润东 刘 朋)
亲历者说
勤耕不辍,让梦想开花
■第73集团军某旅防空营二级上士、目标保障班班长 姜心明
作为新型作战保障力量,我所在班战友定岗都是小特专业。刚接任班长时,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跟战友一起,快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高精尖人才”。
航模装备刚列装时,由于是零基础起步,训练也没有参考系,我们每一次训练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格外小心,但还是出了意外。那是在一次新式靶机飞行训练中,我们在起飞前的联调联试中忽略了天气变化,靶机起飞后意外熄火。
这件事后,我们训练更加谨慎,甚至有些畏手畏脚。一次演练中,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使用老式靶机实施保障,虽然降低了风险,却极大削弱了整体效能,成为区域防空作战体系链条的薄弱环节,导致演练失利。
后来,旅里围绕小特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深入调研、集智攻关。我被派到兄弟单位开展“嵌入式”交流学习,与高手同台竞技、互促提高。其间,我发现,兄弟单位的战友摒弃传统做法,通过多架靶机不同方向同时实施保障,不但能灵活应对复杂多样的空情特情,而且全方位锤炼了作战技能。同时,他们立足现有条件自主绘制航线并进行仿真飞行,在没有备机的情况下顺利实施保障任务。这些做法让我深受启发。
此后,我还有机会多次参加兵种联训,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作战思维,拓宽了体系视野、提升了联合素养。与此同时,班里的其他战友也在接受不同的历练,在各自的岗位上像一块块海绵汲取着营养,逐步补齐素质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