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广西边境这方高地上,每一张面孔还像当年出征时一样年轻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08-17

  生命的高地

  ■贾 永

  让我魂牵梦萦的高地,位于广西边境一座海拔511.3米的山头。

  第一次登上这方高地,是一个雨后的黄昏。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仿照抗美援朝时期出版《志愿军一日》的做法,准备出版一部纪实散文集,有些写作基础的我被派到阵地前沿采写战斗故事。

  残阳如血。激战之后,主阵地上草树全无,只有密密麻麻的弹坑张着骇人的大口。正在修工事的战士们从泥土中挖出了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右手还抱着轻机枪……

  “是段班长!”战士们大喊。

  机枪手叫段玉生,22岁,尖刀班班长。战后清理战场,战友们一直没有找到段玉生,没想到竟然在一米多深的泥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泪水,顿时像雨一样流淌。那个悲壮的场面,令我至今难忘。

  那一战牺牲的战友中还有此前与我同在一个新闻短训班学习的同学叶永宁。就在我随炮兵部队奔赴前线的时候,叶永宁随步兵部队开往了高地最前沿。

  叶永宁是广东南雄人,入伍前曾在家乡工艺美术厂做工,当兵后被抽到营部报道组。那时候边防部队营这一级还没有照相机,像叶永宁这样有些美术底子的战士就用画笔来记录战地生活。

  几天后,传来了叶永宁牺牲的消息。最初,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又过几天,原广州军区《战士报》刊出的两幅剪纸作品,敲碎了我最后一丝侥幸——叶永宁的名字外面套了粗粗的黑框。他是在运送炮弹的过程中牺牲的。那两幅剪纸,成了19岁的叶永宁永远的绝笔……

  42年过去,战士们在阵地上种下的小树已经长得遮天蔽日。沿着绿树成荫的崎岖山路攀登,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我眼前。

  我所在的师当时守卫着几百公里的边防线。年轻的政治委员文子忠作风扎实且拼劲十足,周末常常带上我跑边防。一个师政委,一个年轻干事,一台越野车,一个司机兼警卫员,哪里有哨所有阵地,就在哪里停下来,碰到什么吃什么。大家聚在一起把政委的一包烟抽完了,拉家常式的座谈会也就结束了。这让我很受教育,也积攒了几本子的生动故事。

  那时候,我们部队流传着仿照夏明翰烈士就义诗写成的战地诗,叫做“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1985年清明节,《羊城晚报》资深记者李春晓专程到部队寻找战地诗的作者。那首诗本来就是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凑的,找了几天自然也没有找到谁是具体作者。但我讲的几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还是感染了李春晓,她让我把故事写下来。李春晓年过半百,很敬业,只用一个晚上就改出了一篇出色的通讯《追踪一首战地诗》,先是刊登在当年4月15日的《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几天后又被《解放军报》在同样位置转载。这首战地诗由此传遍全国。

  犹记当年烽火,九死一生如昨。与每一位重返这方高地的老兵一样,我和黎元福、谈汪洋、蒙广盛等几位老战友一起,来到山下的烈士陵园,看望牺牲的兄弟们。段玉生、叶永宁、许满伍……在每一座烈士墓前,我们一一敬酒点烟,再蹲下来与他们说一会儿话。许满伍是边防团团长伍先平的外甥,原本在营部担任通信员。预先战斗号令传来,伍团长命令自己的外甥第一批参加敢死队。许满伍牺牲时,年仅23岁。

  远处青山如黛。154位英烈汇成了威武的军阵,每一张面孔仿佛还像当年出征时一样年轻。烈士陵园对面的小山村,已是高楼林立、商贸发达的边境旅游镇。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响起的是一首熟悉的歌曲——

  如果你能再活一次,

  我要如你所愿,

  一起走进春暖花开的日子,

  把欠你的那句话大声说出来:

  我爱你,直到永远……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