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青春献高原,“生命禁区”16年不变的坚守
杨富祥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坚守了16年,累计巡逻3万多公里,守护15万多趟列车平安穿行雪域天路,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高原。
他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曾入选“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被表彰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2017年5月,杨富祥迎着风雪走在巡逻路上。史彦宾 摄
“那山,那路,它就在那儿,跑不了,你急个啥嘛……”电话里,武警青海总队某支队胡政委语气有点急,他对杨富祥这位部下是又敬又爱,又有些无奈。
胡政委口中的山是昆仑山,路是青藏铁路。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杨富祥便成为一名天路卫士。直至今年年初,考虑到杨富祥的身体原因,支队党委将他从高寒缺氧的青藏线调整到海拔较低的格尔木工作,杨富祥才正式结束了他长达16年的护路生涯。
宣布命令大会后,胡政委把杨富祥喊到办公室,递给他一张休假审批单:“假条给你签好了,先回家休息几天。”见杨富祥不吭声,胡政委又补了一句,“这是命令。”
“强制休假”对于杨富祥来说已经不算新鲜事了,但他每次都能找到“单位离不开他”的理由。这不,就连岗位调动后的第一次休假,他都要先回山上看一眼,惹得胡政委哭笑不得。
杨富祥休假前要去看一眼的地方位于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风雪弥漫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官兵形容这里“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树不活一棵、鸟也难飞高”。然而,这片被世人称为“生命禁区”的荒野高原,令杨富祥魂牵梦萦。
“再苦也不当逃兵”
老杨家是有军旅传承的,杨富祥的父亲和三个叔叔都当过兵。一辈人聆听一辈人的故事,一代人传承一代人的精神。2006年7月,杨富祥追随父辈们的脚步,成为青藏铁路三岔河特大桥巡逻中队的一名排长。
从图片上看,可可西里辽阔壮美。可真正置身其中,则会刷新很多人对于这里的认知。
“来之前,我曾往最坏处想象这里的艰苦恶劣,可现实情况还是超乎我的想象。”杨富祥说,缺氧环境里,生活就像一场场战斗。稍微多吃一点,肠胃就会跟大脑争抢氧气,更易加重高原反应。晚上常常是前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人非常精神;后半夜迷迷糊糊,也不知道究竟睡了多久,一有点响动就醒了。况且营区离铁道非常近,火车通过时,不单能听到响声,还能感觉到震动。
杨富祥第一次随队参加巡逻任务,身体就给出了强烈的“反抗信号”。刚出发没多久,他就觉得心慌气短、胸闷腹胀、疲乏无力。他想硬撑着坚持走完,可两条腿像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战友们赶紧给他吸上氧气,过了好长时间他才缓过劲来。
那天,高原夜空静谧。杨富祥静静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点点繁星,一夜未眠……第二天,杨富祥一把推开了中队部的门:“我不干了!”
指导员尚唇瑾在一番劝说无效后,甩出了一句话:“行,那你走,去当第一个‘逃兵’吧!”此话一出,就像一把尖刀扎进杨富祥内心深处。在所有战士的认知里,似乎再也找不出比“逃兵”更令人羞耻的词汇了。那一刻,杨富祥横下一条心:“再苦也不当逃兵!”
留下来,意味着要继续战天斗地。那些年,这里官兵的吃穿用度都是定期定量配送。遇上大雪封山,山下的109国道不能通车,杨富祥和战友们便与世隔绝了;缺少新鲜蔬菜时,他们就靠维生素片补充营养。
慢慢地,杨富祥发现,身体的不适、生活的艰苦还能忍受,但长时间待在山上、极少与外界交流的那种孤独感极难克服。除了护路工人、送菜司机等,他们几乎见不到生人。
杨富祥曾想尽办法减轻孤独感。铁路上,往往白天通过的是货运列车,夜间通过的是客运列车。于是,杨富祥每次晚上查哨,都至少要等一列客运列车经过后再返回,他就想看看车厢里面亮着的灯,还有模糊的人影。
列车在经过执勤哨位或是遇到巡逻官兵时,总会鸣笛致意。在不持枪的情况下,官兵会回以敬礼;若持枪,则回以注目礼。“有时候,司机还会向我们挥手,”杨富祥说,“每次互动,是默契,是感激,也是相互鼓励。”
“我还年轻,我要守在这里”
皑皑雪山,风景如画,可对于驻守在此的官兵来说,这背后却暗藏重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