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一支舰艇部队的“数据远航”
一仗一更新,时时保鲜作战数据
每当舰艇演训归来,便是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数据分析技师们最繁忙的时刻。
作为数据分析技师,他们的主要工作便是采集支队各舰每一次出海训练带回来的各类数据,并及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将有用的数据归档入库。
“这几年的水声数据都存在硬盘里,并做了专门分类。”这些大容量硬盘,是分析技师们的“宝贝疙瘩”——里面存着近年来支队各舰训练中采集的水声数据,这是他们多年来为声呐专业打造的数据库。
“水下攻防,是海军舰艇部队远海作战的一大难点,水声目标信号侦察判别是提升水下攻防能力的基础。”为了提升水声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水平,每次舰艇出航前,数据分析技师们都会广泛采集数据,认真研究水声环境特点规律,制定适合的水声侦察方案,同时还为执行任务的声呐兵开展数据采集培训。
“在军事领域,数据又被称作‘信息系统的血液’,数据的共享、集成与分发,能够激发作战体系活力。”在一位数据分析技师看来,这些数据之中隐藏着通往胜利的“密码”。
早在这位数据分析技师入伍之初,身为雷达兵的他便在训练中认识到数据的价值。那时,每个雷达兵都会在任务中遇到各种不同属性的目标,都有一本自己的“判别手册”,但这类经验无法精确共享。因此,这位数据分析技师有了这样一个愿望:如果有一个大数据库,能将既往探测到的所有目标信息进行梳理总结、交流共享,那该有多方便。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年间,这个愿望不仅一步步成为现实,自己也成了支队小有名气的数据专家。“一条水声数据,有可能就是打开一场战斗‘胜利之门’的金钥匙。”这位数据分析技师说。
“每次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数据采集,这在我们支队已经深入人心。”对于这位数据分析技师的观点,该支队某舰艇部门长深有感触。
作为人民海军首艘万吨大驱南昌舰的首批舰员,这位部门长至今难忘那一幕:那年,他与战友们执行南昌舰首次主炮实弹射击任务。当炮弹破膛而出,成功命中目标时,一种使命感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复盘总结会上,这位部门长说:“万吨大驱的首次主炮实弹射击由我们完成,第一组射击数据由我们记录,从今往后,我们要以写好舰史第一章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一次实弹射击的数据记录。这是为摸清我们手中武器的‘脾性’打基础,也是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的数据财富。”
这些年,随着南昌舰的“履历”越来越丰富,这位部门长手中的数据记录表也从原来的寥寥几页,变成了如今厚厚的一沓。
一仗一更新,时时保鲜作战数据。在该支队,数据意识已经成为官兵们的共识。“相信经验,更要相信数据。”一名舰艇军官告诉记者,如今舰艇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采集和积累已成为常态,演训结束后的复盘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数据的复盘。
前不久,该支队建成了一座全新的数据库,计划将各舰、各专业的所有历史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安排专人负责、专柜存放。
支队下辖的主战舰艇舰型不同,装备也会有很大差距,留存的数据也需要严格区分,筹建统一数据库需要花费很大力气。这值得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该支队某室主任阐述了其中的必要性:“一方面,数据库能够避免历史数据遗失情况,还能解决基层部队存储数据压力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所有数据整合在一起,尤其是同型舰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达到1+1>2的效果。”
最近,该支队的数据分析技师们接到通知,让他们将这些年采集梳理的水声数据上传到新的数据库,这让数据分析技师们喜出望外:“有了更大的存储空间,就有了更广阔的作战前景。”
打一仗进一步,向数据要战斗力
“命中!命中!命中!”
随着炮弹一次次精准击中靶标,海面上腾起的水柱,一如南昌舰某部门长怒放的心花。他挺了挺腰板,长舒一口气。
“困扰我们半年多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并得以验证。”去年的一次任务中,这位部门长像往常一样,指挥相应号手完成各项操作,结果却未能取得满意成绩:炮弹没有按照预想的轨迹运动,接连几个波次弹着位置不佳。
走下战位,这位部门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明明操作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轨迹跟预想的不一样?”
苦思冥想下,这位部门长突然想到:能否从数据中找到答案?他立即翻出以往同弹种射击的案例数据,把自己关在办公室研究起来。随着在海量的数据中抽丝剥茧,这位部门长对以往一直存在的射击误差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