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丨让冲锋号角更加嘹亮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10-27

  让冲锋号角更加嘹亮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十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 越 通讯员 汪栋洋 李 文

  “喝掉这碗‘芦根汤’,向着战场出发!”深秋,中原腹地某野外驻训场,第83集团军某旅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该旅“沙家浜”文艺小分队带来表演唱《情满沙家浜》,点燃现场氛围。

  在台下看节目,列兵祝渝凡很受感染:“我们驻训出发前,也喝过‘芦根汤’,特别有仪式感。节目里的这处细节很提劲,一下子让我们产生了共鸣。”

  这是该旅野外驻训以来,文艺小分队的第10场演出。演出虽已落幕,但基层文艺的舞台永不落幕,留给我们的思考一直在持续。

  基层文艺源自基层、服务基层,是基层官兵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丰富多彩的基层文艺活动弘扬着时代主旋律,营造着强军为战的浓厚氛围,在激励感召官兵、激发信仰力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火热的基层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像“沙家浜”文艺小分队一样由基层业余文艺骨干组成的队伍,广泛开展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不断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为兵服务,带领官兵走进滋养心灵、涵养精神的沃土,让强军文化建设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层文艺如何提高吸引力、增强生命力?文艺小分队如何更好地为兵服务?基层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如何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该旅,从他们的积极探索中获取启示。

  一

  “我旅一直有兵写兵、兵唱兵的传统。解放战争时期,我旅前身部队就组织文艺骨干,以快板书、折子戏等节目宣传好人好事、群众纪律等,很受欢迎。”说起基层文艺工作,“沙家浜”文艺小分队队长李文明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该文艺小分队成立,他们的演出刚开始很受官兵欢迎。但李文明很快意识到了问题:“那段时间我们演出大都是翻唱经典曲目,顶多再加个小品或快板,官兵对演出内容渐渐有了新的要求。创作自己的节目势在必行。”

  创作是文艺繁荣的基础。基层文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没有、有多少优秀文艺作品。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基层文艺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基层业余文艺骨干,业务能力、创作力量偏弱。好的节目从哪里来?

  “我们选拔了一批苗子,外请专家授课,组织了几次培训会、创作会,集中打造了一批作品。大家有一个共识,文艺节目要从光荣历史和官兵生活中取材,要创作有我们部队特色的、反映我们精神风貌的节目。”李文明回忆起前些年跟大家一起投入创作的日子:“大家在创作能力上的确有不足,但优势也很明显,我们最了解官兵想看什么、也最能掌握这些素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一支部队而言,最能触动官兵心灵、引起官兵共鸣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历史。光荣传统和历史积淀,一直是基层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讲好红色故事、助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更是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第83集团军某旅组建“沙家浜”文艺小分队,广泛开展基层文艺创演和为兵服务活动。图为文艺小分队在驻训场演出京剧《新时代青松》。

  “高举旗帜跟党走,俺沙家浜新传人,要成为新时代先锋……”说起自己入伍后观看的演出,下士平安印象最深的,当属新训时看到的京剧《新时代青松》。

  这部剧,脱胎于经典京剧《沙家浜》,背后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抗战时期,该旅“沙家浜连”前身部队、新四军某部36名伤病员怀着对党的赤胆忠诚,在江苏阳澄湖畔的芦苇荡中,团结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数十次战斗的胜利。他们一心向党、坚持抗日的事迹被创作为京剧《沙家浜》,流传至今。2016年,为帮助更多年轻官兵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该旅文艺骨干孙佑薪与战友们一起对京剧唱词作了修改,在其中融入当代“沙家浜传人”的强军故事。这个被取名为《新时代青松》的节目,一经演出便广受官兵欢迎。

  平安的老家就在沙家浜镇。那天,他看着台上战友以穿越时空的方式与前辈对话,感觉“有一种归属感,同时还有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涌上心头”。后来,他积极要求加入文艺小分队京剧表演组,很快成长为骨干队员。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