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军营观察丨“T型战士”的转型之路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11-16

  场站兵的“多能”之变

  ■王官波  史泽云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胡勇华

  以往的弹药收发训练中,仓库保管员王毓的拿手好戏是“一口清”——数百枚不同型号弹药,计数、出库,有条不紊。

  而在这场保障演练中,王毓完成出库统计后,立即担起装载员职责,操控设备器械,高效精准地完成了多型弹药装载任务。

  深秋时节,西部战区空军某场站一场综合保障演练拉开战幕。演练中,一个个“多面手”大显身手,有效提升了保障效能,成为演练亮点——

  汽车兵能给战机充氧加氮、通信兵可以实施战伤救护……刚刚完成车辆保障任务的中士何永福,面对“遭‘敌’炮火袭击”的突发情况,迅速转变角色,带领几名战友抢修机场跑道,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新任务。

  可喜的变化背后,是这群场站兵的“多能”之变。

  曾经,这里作为一个留守场站,飞行保障任务相对单一,大家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近年来,场站转型发展,长航时、多机型、大强度滚动保障成为常态,任务量增加数倍,对官兵的综合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次重大演训任务,场站领导在编组保障单元时发现:部分岗位人手不足、新进人员能力欠缺、骨干人才“捉襟见肘”,尤其碰到跨专业难题,只能外借高手“拄拐杖”。

  面对战场之变、任务之变,官兵必须“一专多能”,才能适应新要求。场站研究制订跨专业培养计划,打造复合型人才。他们打破专业壁垒,探索“驻训骨干帮训、联合集中培训、跨岗尖子互训”新模式,鼓励官兵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一批“一专多能”的“T型战士”涌现出来。

  何为“T型战士”?场站领导将这个“T”解释为:这一横,是跨专业、跨岗位、跨领域的长度;这一竖,是本专业精益求精的深度。“T型战士”,既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又要在其他专业的十八般武艺上“聚能”。人人主动融入其他岗位,协同配合完成战斗任务,“一专多能”成为战斗力增长的新动能。

  “多能”突围,并非该场站的“一家之长”。走访西部战区空军多支部队,培养“多面手”、跑出“加速度”,早已成为练兵共识。演训场上,一队又一队“T型战士”正在进击。

  “T型战士”的转型之路

  ■何军强 周 雷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 进 特约通讯员 胡勇华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组织机务军士开展“一专多能”训练。曾家齐摄

  “一专多能”训练中,“老师傅”带教“新徒弟”。曾家齐摄

  “一专多能”的“加法”看似简单,但只有加准加实,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大漠星夜,飞转的天线,“凝视”着云端的一场空战训练。

  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内,一级上士、操纵员郝恒凯打出一套巧妙的操作“组合拳”,目标空情被快速锁定。

  令人惊讶的是,郝恒凯的本职岗位是另一型号雷达的操纵员。能力的拓展,源于去年上级组织开展的“一专多能”训练。

  当时,按照上级要求,旅里筹划遴选一批优秀军士,帮助他们在精通本职专业之外再修一门新专业。通知下达后,郝恒凯的心里掀起波澜:选修新专业,用处有多大?新专业如何选?与郝恒凯有同样困惑的官兵不在少数。

  遴选动员会上,站长的一席话让大家慢慢理清了思路:好比是“1+N”,这个“N”,既是个人的战位规划,更是单位的整体设计,一定要加在急需岗位上、加在部队短板中。

  为此,他们通盘考虑,按照值班编组、雷达装备、专业岗位和个人特长,精准规划参训人员“加法”中的专业种类。

  “平时掌握更多装备的操作方法,战时才能有备无患。”最终,郝恒凯选择在雷达装备型号上做“加法”。

  “过去,‘一专多能’训练是亮点做法,现在是基础工作、系统工程。”西部战区空军机关一位处长介绍说,只有强固“1”,精选“N”,才能培养出本职岗位的“专才”和跨界岗位的“通才”。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