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助工”的舞台有多大
年轻技术骨干领衔大项任务
■解放军报记者 李 琳 通讯员 苏定康
秋日的某试验场,陆军某部一场试验任务正在紧张进行。
面对蓝方的侵扰、拦截,红方官兵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地进行压制、掩护、支援……
一番“交火”下来,分系统主持人小罗带领战友连夜对评估数据进行复盘分析。随着任务结束,小罗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为装备效能研究按下了“加速键”。
这是27岁的小罗第一次担起大项任务主持人角色。但在该部,年轻技术骨干领衔大项任务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识才用人,看的是能力经历。要让年轻技术骨干快速成长,就必须大胆让他们担纲领衔,淬火历练。”该部领导说。
一次演练,该部文职人员、助理工程师小刘担起了复杂电磁环境总体构建的任务。任务过程中,小刘随机组合干扰样式、干扰策略,实时产生数十种电磁信号,屡屡让对手意想不到。
“达到了练兵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武器装备的短板,准备回去研究改进。”小刘一边对比数据,一边向记者介绍。
“越来越多来自军地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社会人才走进军营,他们渴望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该部党委认为,培养使用人才不能简单论资排辈,要在重大任务中给年轻技术骨干“搭台子”,让每个人都绽放自己的光芒。
从入职到成长为技术骨干,年轻人跑出了加速度。近年来,该部基层试验单位中,八成年轻技术骨干担任过不同类型试验主持人。
人才培养使用的观念变化,激活了“一池春水”。不少资深业务骨干在点赞鼓励年轻人的同时,也感到了“后生可畏”的紧迫感,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被点燃。
“助工”的舞台有多大
■解放军报记者 李 琳 通讯员 苏定康
该部一级上士张虎儒检查装备准备情况。苏定康摄
该部军士“一对一”帮扶文职人员学习装备相关知识。苏定康摄
陆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小贺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战备背包。包里放着证件、洗漱用品、换洗的衣物等出差必备物品,一旦有任务,他背上就走。
奔走在路上,是小贺工作的常态。入职一年多,他就承担了某型装备分转场任务,去年担纲某试验主持人后,他更忙得不可开交。
和小贺一样,无论是广袤偏远的试验场,还是硝烟弥漫的演训地,都留下了该部年轻技术骨干的足迹。
一个人忙,是个体现象;一群人忙,是一股力量。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在陆军某部,这些以助理工程师为主体的年轻技术骨干领衔担纲大项任务,给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不分军衔高低,不搞论资排辈
金秋时节,某试验室一级上士小张格外忙碌,因为他刚接了一个“大活儿”。
某旅在靶场驻训时,向小张所在单位提出了一个需求:使用某型装置进行实弹射击。面对任务,小张主动提出承担该型装置的研制改进工作。
查资料、画图纸、做实验……小张夜以继日,抓紧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该型装置研制完成交付部队使用。
一名士兵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运用。这件事,更加坚定了该部党委一班人让年轻技术骨干领衔担纲大项任务的信心。
“创新不分军衔高低,不搞论资排辈,只要有能力,我们都支持。”该部领导说,正是人才培养思维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全体人员为战砺剑的全新局面。
那年,某试验室因多名骨干外出参加专项任务,导致部分试验主持人空缺,助理工程师小曾主动申请担任某试验主持人。“稚嫩肩膀”能否担重任挑大梁,引发了热议。
“这项任务较为复杂,只有资历丰富的骨干才能胜任”“年轻人工作时间短,能否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还是未知数”……关于小曾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年龄和资历上。就连小曾自己也觉得,她这次“冒尖”可能没戏了。
一边是时不待人的任务周期,一边是跃跃欲试的年轻骨干,该部党委最终决定,让小曾担任主持人。“她的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符合要求。”力推小曾的一位高级工程师说,“综合上次完成的试验来看,我认为小曾完全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同时她是一个‘好苗子’,值得在大项任务中‘放单飞’培养。”
临危受命,小曾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也让该部党委一班人感受到了年轻技术骨干身上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