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法创新没有“标准答案”
战法创新历来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和平时期预演作战、检验能力的重要抓手。当下,一批战法成果陆续在演习演练中接受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个别成果暴露出研敌不深、用装不活、应变不够等问题。细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成果在创新时受到了“标准答案”思维的影响。
何谓“标准答案”思维?简而言之,就是面对战场态势,强调战法有出处、标准能衡量、结果可预知,习惯于寻求明确、固定甚至唯一战法的思维方式。“标准答案”思维在某些领域、特定场合是有益和管用的,然而战争充满不确定性,很难想象会有一个固定模板、一套标准战法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如果囿于“标准答案”思维,而不是依据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变化研究战法“最优解”,恐将束缚制敌的手脚,带来战场的被动。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战法是具有高度对抗性、复杂性的思维成果,精髓在于唯实唯战、求新求变。然而事实上,战法研究中追求“标准答案”的情况并不鲜见。之所以如此,有的是受制于长期累积形成的思维惯性,有的是不愿做极智穷思的艰苦工作,还有的是研究视角偏离实战方向……随着军事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进,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多元多维的战法对抗进一步突出,对战法的创新性、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很显然,面对多变的战场情况和“一情多策、一策多法”的现实需要,战法难以追求完美,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揆诸历史,我军诸多经典战例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战法运用能够因时因势、因敌因地而变,而非固守某个“标准答案”。解放战争时期,同样是运用“围师必阙,虚留活路”策略,上党战役采取了诱敌出逃、追击歼敌的战法,邯郸战役采取了阻击滞敌、逐个歼灭的战法,莱芜战役采取了纵敌出城、聚而歼之的战法。同样,根据敌我不同态势,“围城打援”战法可以展现出围城与攻城、阻援与打援等多种具体打法,如洛阳战役经历了从围城打援到攻城阻援的变化,豫东战役经历了从攻城阻援到弃城打援的调整,而济南战役以攻城并歼灭守敌为主要目的,打援虽为次要却是重点,实际按照真攻城、真打援的方针用兵,更是将这一战法用到臻于至境。反观国民党军,要么因被我调动而失去主动,要么因固守怯战而章法全无,战法上的呆板僵化加速了其战场败局。
摆脱“标准答案”思维,实质是防止以固定套路研究和应对战场变化。一体两面地看,战法没有标准答案,但战法研究并非全无一定之规,实践中还要把握相应的“答案标准”。比如,要研透敌情我情,注重深知、真知、细知敌我情况,掌握最新动态,始终因敌而新、因敌而变;研透装备体系,用好老装备、突出新装备,尤其关注双方战略性、颠覆性装备运用情况,促进人与装备、装备与战法深度融合;研透战场态势,抓住体系对抗的要害、作战转换的节点、临机处置的关键,预测发展动向、谋求战场先机;研透战法优劣,运用模拟仿真系统、兵棋推演系统等对战法进行完善或重建,适时结合实战化训练特别是对抗性演习演练等进行论证和检验。
世上没有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战法不囿于标准、不执念于答案,敢于突破惯用程式、敢于发散创新,如此方能常研常新、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