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张山头:1343座无字的丰碑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4-08

  原标题:张山头:1343座无字的丰碑

  三块青砖,一根竹竿,一条红飘带,就标记了一处红军墓冢。 李涛摄

  武警南平支队官兵瞻仰张山头无名红军墓群,图为特战队员在纪念碑前组织重温入党誓词仪式。 罗武 摄

  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利用新兵下连时机,组织官兵祭扫张山头无名红军墓群。李涛 摄

  “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震撼”

  刚入4月, 83岁的老奶奶张牵英倚靠在村头的黄土墙前,一遍又一遍朝山下那条路张望。

  清明时节,闽北武夷山深处,竹林又吐新翠。往年这个时候,穿着绿军装的子弟兵,就会沿这条路爬上海拔800多米的张山头,仔细清除无名红军烈士墓群中的杂草,为烈士们献上花篮。

  张奶奶和村民们则会早早烤熟地瓜,盛在铁盆中,端到村口的青石路旁,迎接子弟兵的到来。

  虽然早就听说因为疫情,今年清明部队很可能不上山了,可张奶奶还在等待着、牵挂着——她早已经把这些子弟兵当成了家人,盼着孩子们能回家看看。

  山下,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大队长陈友云心里也有一份牵挂。自2016年起,三大队官兵开始守护张山头的1343座无名红军烈士墓,他们与附近的十来户村民结下深深的情谊。每年清明上山祭奠无名烈士已经成为大队的一项传统。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户外祭扫活动肯定是不能举行了。清明节前,陈友云从家中匆匆赶回部队,隔离期刚刚解除,就召集执勤三大队的官兵围坐在一起,追思烈士崇高精神。

  下士郭石粼有个特殊的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张山头那1343座无名烈士墓的故事。身为班长的他,也担负着大队红色讲解员的任务。

  2016年,离驻地20多公里外的深山里,发现大片无名红军墓地。执勤三大队官兵自发前来祭扫。

  第一次去张山头那天,下着绵绵细雨。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上不停拐弯,窗外就是山崖。沿着崎岖湿滑的山路行到深山尽头,还要下车再步行攀爬。

  雨后,地上泥泞难行,全是泥巴。“难以想象,80多年前,年轻的红军将士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与敌人血战,究竟吃了多少苦。”郭石粼爬到山顶时在心里自问。

  阴雨中,山顶竹林幽深寂静。1343座无名烈士墓,层层叠叠散落在近千亩竹林中。

  “三块青砖、一根竹竿、一条红飘带,就标记了一处红军墓冢”。竹林之下的土地,长眠着红军烈士的英魂。没有墓碑,剖开的半截竹竿上用红漆标记上一个数字编号,就是墓地的标识。

  漫山遍野的竹竿上,密密麻麻的红飘带随风摇摆,与翠绿的竹林浑然一体。“太壮观了,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震撼。”郭石粼说。

  在闽北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山头上,竟深藏着一段如此传奇的英雄史诗。

  带着感动和敬仰,郭石粼和战友们在无名烈士墓不远处的一方“红军墓”石碑前,献上一束金黄色菊花。

  风化的岩石上,隐约可见正中阴刻“红军墓”三字,右下角阴刻“三一年立”。这座立于1931年的石碑,直到2016年才被人们发现。

  虽然“红军墓”石碑历经风雨侵蚀,字迹已模糊不清,它却清晰地告诉后人:不远处的墓群所葬烈士主要为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

  “80多年后,谁又知道长眠在山岗上的他们,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郭石粼和战友们陷入了沉思。

  张山头,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年红十军入闽作战时,曾在这里设立医院,方志敏到此看望慰问伤病员,还派特务营来保卫医院。

  红丝飘动,山河无言。郭石粼望着张山头1343座烈士墓,心情格外凝重——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斗,战事最激烈的时候,牺牲红军流淌的鲜血染红竹林。驻地群众担心反动派知道红军姓名后,会株连烈士家属,因此不敢标注姓名,只用三块青砖搭成简易墓穴,将遗体就近掩埋在后山。

  多么惋惜!先烈们牺牲时那么年轻,很多甚至只有十六七岁。多么遗憾!他们为国壮烈牺牲,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