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古人的虫牙会说话?来看看它们泄露了哪些秘密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4-20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日常生活里,牙疼实在是件“要命”的小事。可你知道嘛,不只是现代人,10万年前的古人同样也会为虫牙所苦。

不要小瞧这一颗颗曾深埋地下、穿越千年的龋齿,在考古学家眼里,它们可都是能见微知著的宝贝。

日前,一篇以古人龋病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群龋病与生业模式初探》刊发在《农业考古》上。

多个遗址发现古人虫牙

龋病,俗称虫牙,是齿科疾病中的常见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及其团队研究发现,早在距今10万年的广西崇左智人洞Ⅱ号颅骨化石上就有龋齿的存在。

此外,在距今约9000—7500年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约5000—4000年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的人骨遗存中,考古学家也都发现了龋病现象的存在。

古人是如何患上龋病的?长期从事古代人骨研究及古病理学研究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介绍,远古时期,人们没有牙齿保健意识,也不太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坚持刷牙。古代人口腔中食物残渣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诱发龋病的关键因素。

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们广泛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的表面或齿缝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对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牙齿形成腐蚀。在酸性物质的长期腐蚀下,原本光滑的牙齿表面就会因脱钙而出现凹坑进而形成龋洞。

考古发掘中看似微小的龋齿,是如何被考古学家注意到的?牙齿是生物体中最坚硬的组织,因此,它在遗存中最容易被保存下来。一旦被龋蚀,牙齿上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朱泓介绍,对考古现场发现的牙齿状况和数量展开分析,可以对该遗址上出现过的古人群的龋齿等齿科疾病进行统计。

现代流行病学常用患龋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患龋人数占总人口基数的百分比)来对龋齿进行统计。而由于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的颌骨常常破损,特别是墓葬中散落的牙齿有时很难准确复位到齿槽内,因此研究人员通常根据龋齿数占观察总齿数的百分比来了解古人群龋病情况。

古农耕人更容易患龋病

那么了解古人群的龋病现象有什么用呢?

“正如前面所讲到的,龋病的出现,和食物的摄取密切相关,而食物摄取又与人类生存环境、生存模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朱泓介绍,透过古人群龋病现象,可以对他们的食物来源和谋生的方式有进一步的认知。比如,他们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还是以吃动物性食物为主,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还是以狩猎、畜牧为主。

古病理学研究表明,龋齿率的高低与人类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多寡息息相关,而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差异应是不同经济类型人群饮食差异的直接反映。

“国内外相关考古学者运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了龋齿发病率的升高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出现以及人类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增加息息相关。”《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群龋病与生业模式初探》作者、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张旭介绍道。

20世纪80年代,在对日本地区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龋患情况调查与研究后,牙齿人类学家Turner曾指出,凭借渔猎-采集度日的绳纹时代先民在患龋率方面(患龋率0—5.3%)要低于依靠农业耕种为生的弥生时代居民(患龋率2.3%—26.5%),而从事混合经济模式的古代人群患龋率(患龋率0.4%—10.3%)则介于二者之间。

对我国北方部分古代人群患龋率进行统计和比较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副教授何嘉宁曾撰文指出,我国北方古代人群患龋率变异范围相当大,由于农业经济模式下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被当作主要的食物来源,因此农业经济的人群龋病发生率最高;而畜牧经济模式下的食物结构中则以肉类食物摄取为主,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摄入不及农耕人群,因此在游牧人群中,龋病发生率偏低。

食物日益精细使龋病发生率递增

透过一颗颗古人群留下的虫牙,考古学家试图更为精细地勾勒和还原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

为了能更多地读懂古人龋齿背后的“暗语”,读博期间,在导师朱泓的指导下,张旭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并结合碳氮同位素食性分析结果与我国北方地区不同时空框架下的16组古代人骨材料进行了对比。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