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夏季牛奶产量少了?惹祸的还是它!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根据近年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北方每年盛夏6至8月份奶牛单产普遍降低,生鲜乳产量减少,影响市场供应。近日,我国科学家找到了牛奶产量下降背后的“秘密”所在。
我国山西的一家奶牛养殖场。(图源:中国农业网)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生鲜乳产量总体在增长,奶牛单产也在提高,但奶牛养殖和生鲜乳生产与市场供应仍受到区域环境与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其中,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奶牛生产性能,温湿度超过一定阈值导致奶牛出现热应激。我国1951年至2009年期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4℃,而且冬季和夏季在逐渐变暖。据农业农村部生鲜乳收购站监测,生鲜乳产量80%主要集中在北方优势产区,其中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和河南等省区生鲜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但这些地区奶牛热应激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并不清楚。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徐建初研究员带领的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畜牧总站奶牛生产监测专家组,根据反映奶牛热应激敏感指标温湿度指数,构建了不同时期和地点温湿度指数与牛奶产量损失之间的模型,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奶业的潜在影响。“我们记录了中国奶牛主产区在特定月份内所承受的高温压力,六月至八温度-湿度指数值超过了阈值,在此期间牛奶产量明显下降。”论文第一作者赛莱什·兰吉特卡博士说。研究结果显示,在每年七月份由于热应激,奶牛日产奶量损失在0.7至4.0千克,模型预计到2050年夏季牛奶产量将急剧下降,到2070年情况严重时损失可能高达50%。
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对中国奶牛主产区的乳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成果以《热应激会给中国的牛奶生产造成损失吗》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预警识别热应激影响奶业生产的易感地区,也对合理布局奶牛养殖、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