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自康复患者血浆的病毒“克星”——新冠肺炎生物药物研发技术路线解读之二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4-23

科技日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姜 晨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自康复患者血浆的病毒“克星”——新冠肺炎生物药物研发技术路线解读之二

视觉中国供图

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没有特效药成为许多人“谈冠色变”的重要原因。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进展情况引发各界关注,其中,血浆疗法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再次被“划重点”。

“在2月份,我们发出了‘千人献浆救千人’的号召,截至目前,全国已经采集了超过2000份恢复期血浆,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超过了700例,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

而“血清(血浆)疗法”的升级版——免疫球蛋白也被提及:目前已研发出静注(静脉注射)的新冠肺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用于患者的临床救治以及高危人群的被动免疫保护。

那么,康复患者血浆与免疫球蛋白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古老的“血清疗法”为何在此次抗疫期间成为有力武器?后期为何还要开展免疫球蛋白的应急攻关?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药科大学张娟教授。

血清疗法可抗病毒 但治疗针对性较粗放

1901年,举世闻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颁发,来自德国的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获此殊荣。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委员会的教授们对贝林的贡献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上世纪20年代,仅美国每年就有13000—15000人因白喉而死亡。

贝林与同事在实验中发现,将患过白喉但康复的小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小鼠体内后,新感染白喉的小鼠竟然也能保持健康状态。

这就意味着,康复小鼠的体内有某种对抗白喉杆菌毒素的物质。他们为此激动不已,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抗毒素”。

1890年,贝林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这在医学上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

在抗生素尚未问世前,该疗法一度被应用于炭疽热、天花、脑膜炎和一些让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治疗。但随着疫苗和抗生素的出现,抗毒血清除了对少数病毒(如蛇毒、狂犬病)的专项治疗外,大多退出了临床一线。

但是,随着既无疫苗又无特效药的致命性病毒出现,传统的血清治疗思路又重新被应用到临床。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病人接受“血清疗法”,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有网友喊话称,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的前提下,血清疗法是一味“神药”,呼吁积极推广。

但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则“泼下冷水”——抛开诸多隐患不说,想要用康复患者血浆治疗疾病,甚至帮助全国人民抵抗病毒,“恐怕抽干了他们的血,也是难以实现的”。

“血清疗法实际是利用康复病人血浆中的抗体去中和病毒,但是有的血浆抗体多,有的抗体少,每个人的抗体在种类上及中和病毒的能力上也不一样,治疗的针对性比较粗放。”张娟告诉记者。

两种疗法同门同宗 免疫球蛋白中和病毒能力更强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已逐渐厘清人体免疫机制,并形成两种治疗路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就是常见的疫苗,而被动免疫则包括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张娟表示,母体的抗体经胎盘或乳汁传给胎儿,就是天然被动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清获得免疫力则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作为“血清疗法”的升级版,免疫球蛋白其实与血清疗法同门同宗,它们都来自于康复患者的血浆,也同样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不同的是,免疫球蛋白是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将体内B细胞产生的抗体提取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常用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属于“广谱防御”。但是,从新冠康复病人的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与新冠病人血清相比,具有更高的中和新冠病毒的能力,以及更高的特异性。此类免疫球蛋白做成注射剂后,还须满足药品的严格要求,具备较高的纯度和中和病毒的能力。

而另外一类免疫球蛋白则是特异性的,比如乙肝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只针对单一疾病的病原体。

但无论是哪一种免疫球蛋白,都是短时的被动免疫,疗效不会持久。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初国内某企业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曾被曝出艾滋病抗体阳性的新闻。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