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反复“抢险”,成昆铁路水害段有了“空天地”监测体系
科技日报记者 盛利
4月28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获悉,经抢险人员257天的日夜奋战,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8.14”水害区段改线施工顺利完成。首趟57012次列车已于当日22时26分安全通过改线区段。在此次抢险施工中,该段还建立了形成“空-天-地”立体化监测体系,把最快应急反应时间缩短到了3秒,成为国内铁路专业监测预警与应急联动的应用示范。
修了又塌、塌了又修,线路反复中断,安全事故不定期多次频发的问题,曾是成昆铁路凉红至埃岱站间线路的真实写照:去年7月29日,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引发大面积山洪、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导致该段线路因水害多次中断。8月14日,已抢通的K310处又突发山体高位崩塌,掩埋线路70米。
面对反复中断、反复抢修的情况,相关专家团队决定采取临时抢通和区段改线,“两条腿”同同步行动方案展开抢险。
完成改线施工后列车顺利通过
铁路工作人员安装监测设备
按照“临时抢通”方案,铁路部门沿原线路对边坡进行治理,于去年10月25日抢通线路并开行列车,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是,仅靠“临时抢通”方案并不能完全消除该区段安全隐患,专家团队继续实施“区段改线”方案,该方案中,线路会以新建隧道的方式绕避不良地质地段。改线全长2.44公里,其中新建岩岱隧道长1.5公里、新建拉古子小桥长16米、改建既有埃岱三线大桥长165.6米。
中铁二院成昆铁路K310项目设计总体负责人徐宇说,“岩岱隧道在选线设计时决定向山体内侧安全位置进行偏移,成功避开了既有铅锌矿巷道;在施工中采取精准爆破、机械开挖等方式,确保小扰动,成功避免了对既有线的影响”。
改线过程中,前后共有1000余名施工人员,300余台机械设备投入到此次“战斗中”。项目团队成员克服了复杂天气、山高坡陡、空间狭小、疫情防控等诸多困难,最终完成任务。
在此次抢险施工中还建立了基于北斗监测、三维变形合成孔径雷达、智能视频识别设备等多源灾害地质监测系统,构建了“空-天-地”立体化监测体系,完善了崩塌灾害三级预警机制,对运营铁路线路可下达“巡查、限速、封锁”预报,对抢险施工现场可下达“瞭望、警戒、撤离”预报,把最快应急反应时间缩短到了3秒,探索出了国内铁路专业监测预警与应急联动的应用示范,为今后防洪预警和灾后抢险积累了宝贵经验。
自此,新区段将不再遭受坡面泥石流及山体崩塌等病害的威胁,从根本上保障了铁路的运营安全。成昆铁路随着“8.14”水害区段改线投入使用,以及扩能改造工程米易至攀枝花段新线即将开通,全线运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