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智慧城市不智慧怎么破?共建共享、平灾结合,全面感知、人才培养得跟上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5-21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做智慧城市,但一旦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数据能否及时提供决策支撑还很难讲。”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智深,与城市工程建设与管理打了半辈子交道,然而,新冠疫情及近几年发生的安全事故及自然灾害,让他发现,城市在大数据工程、智能感知、应急管理体制方面,还缺乏“智慧”和“韧性”。他建议,要整合城市大数据资源,完善城市的全面感知与智能监测工程系统,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智慧城市不智慧怎么破?共建共享、平灾结合,全面感知、人才培养得跟上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智深

智慧城市建设已是世界先进城市发展的标配。截至2019年9月,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接近800个,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新冠疫情暴发后,我们在城市治理体系、应急能力、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吴智深在今年提交的建议中指出,智慧城市各系统缺乏协作机制,数据信息分散,难以共享,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平台建设严重不足。

“城市运行管理的数据,掌握在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手中,这些信息有时像一座座孤岛,没有联成信息网,难以实现数据共享,这不仅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重复建设,也降低了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吴智深说。

此外,他认为,城市安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网络空间的全面感知工程尚不完善,且基本未考虑平灾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量已成规模,但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感知工程,在灾害及应急事件发生时,特别是在多灾害同时发生时尚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失效。”

对此,他建议,首先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涉及城市的政务、商务、产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安全、城市治理等综合信息,应及时整合,为政府决策、市民工作生活及应急处置提供关键依据。

其次,要建设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完善智能预警、监控、评估和决策体系,为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支撑低。

第三,要建立考虑平灾结合的韧性感知监测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平灾结合的高耐久和强韧性的智能监测与感知工程系统,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维护、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医疗资源调配等功能。

第四,要注重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公民危机意识。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