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清华医学院教授祁海:现代免疫学知识可以应对一些棘手的病原体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5-22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代小佩

人类花了几百年时间与天花病毒搏斗。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并为此举行了庆祝仪式。

“在消灭天花和几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其实没有太多现代免疫学知识。”日前,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实践,我们才开始考虑问题:为什么机体能够产生免疫反应?也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才有了今天免疫学。”

按照现代免疫学概念的建立,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了T细胞、B细胞,建立了克隆学说,才有了现代意义的免疫学。“有了现代免疫学知识,确实可以应对一些非常棘手的病原体。”祁海称。

比如,引起流行性脑膜炎的细菌有不少种,对付其中重要的脑膜炎奈瑟菌B的有效疫苗,就是依靠现代免疫学知识研发的。“脑膜炎奈瑟菌B有个独特之处,它的荚膜多糖不像其他的脑膜炎球菌免疫性强,人体对它很难产生有保护的抗体。研究发现,它的多糖和人胚胎脑组织里的多糖非常相似,所以可能是机体里能产生抗这种多糖的抗体的B细胞都被抑制删除掉了,身体就不产生这样的抗体。”祁海介绍道。

后来,研究人员用反向疫苗学的方法,对脑膜炎奈瑟菌B做了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出可能在细菌表面表达的蛋白差不多有600个。研究人员把这些蛋白单独克隆、纯化,然后接种到小鼠体内,再分离小鼠的血清,看哪一个蛋白能产生抗体并且能在细菌表面暴露。接着,再看能和这些抗原结合的抗体,哪些可以杀灭病菌。最后,研究人员筛选出3-4个抗原,形成复合疫苗的混合物。经过试验发现,通过两次注射,确实可以在人体内实现很好的保护效果。脑膜炎奈瑟菌B疫苗在2013年获批。

“这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是通过现代免疫学知识,基于对免疫系统的理解而实现的疫苗保护。但是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很漫长、很费劲。”祁海说。

新冠疫苗是能用结束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那样比较简单易行、直截了当的方式,还是不得不用到更复杂的现代免疫学知识来设计更复杂的疫苗?祁海认为,现在很难下判断。

截至4月30日,《自然》刊文指出,全球大概有100多个同时开展的疫苗研发工作。祁海认为,大致可以将这些工作归为八类。比如减毒活疫苗,基本原理就是用自然方法或诱导方式使得病毒产生某些突变,或是利用跟要应对的病毒长得很像的“弱”病毒,使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抗原,但机体不会得很严重的疾病,从而实现免疫保护。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减毒活疫苗。再比如,灭活全疫苗,即用化学或物理方式把病毒彻底灭活掉,使它不再复制不再导致疾病,但留存它的抗原信息,树突状细胞会识别到这些抗原信息,进而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这些不同的疫苗路线,有哪些优劣呢?祁海认为,要根据新冠病毒所需要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特性,具体考虑以下问题:相对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如何?是否能产生中和抗体?有没有IgA?是不是能够分布到黏膜表面,以及对CD8 T细胞应答的刺激作用等。

“预测哪个最有可能成功,现在为时尚早。”祁海提到,从发表文献中可以看到,目前追踪免疫反应、中和抗体,或者抗体免疫反应这一过程的研究,还只是观察患病后三个星期至一个月的情况。康复患者的病毒载量会下降,会产生IgM型的抗体并转化成IgG,还会出现中和抗体。但也有研究显示,虽然能产生中和抗体,但中和抗体滴度并不高,这可能需要针对更广泛病人进行研究才能知道。“患者是不是因为中和抗体康复,也还没有定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中和抗体是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但这样的中和抗体到底持续多久现在也不明确。”祁海表示。

祁海称,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关于新冠病毒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儿童看起来无症状的免疫应答情况,儿童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殊性,是不是有免疫反应在成年、老年身上产生病理作用但在儿童身上没有等等问题。

“患者从早期到晚期,从轻症到重症,从可恢复到失代偿的情况变化,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炎症反应的强烈程度,如果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就会使整个体系平衡被打破,很快进入无法挽回的地步。”祁海表示。

“理想情况下,免疫系统产生的反应最好是适度的炎症,然后在体内产生足够强的中和抗体,足够强的CD8 T细胞应答。”祁海解释称,“我们就能从炎症反应回到可缓解、不会失代偿的进程,进而形成持久的免疫。最理想情况是,大多数人都通过这样的免疫反应方式战胜新冠病毒。但如果某个人实现不了,还是希望疫苗能帮助他的免疫系统达到这种情况。”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