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通的京雄城际,看似平淡无奇,实在深藏不露
2019年9月26日,京雄城际铁路北京西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段开通运营,旅客从北京西站乘坐高铁,最快28分钟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从工程示意图上看,这是一条不太起眼的铁路:全长仅106公里,位于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没有复杂的地质环境,也很少穿越繁华的城市街区,与全国在建的众多铁路项目相比,显得平淡无奇。
自2018年开工以来,在这条高铁建设沿线,人们似乎没看到人头攒动的工作场景,也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四处弥漫的灰尘,显得异乎寻常地沉静。
近日,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设)发布消息,京雄城际铁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段预计5月底全线无砟轨道铺设完成,9月下旬开展全线联调联试,年底具备开通条件。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那天起,这项工程就受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党组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京雄城际铁路指挥部担任指挥长的杨斌说,站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的高度, 国铁集团提出把京雄城际铁路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标杆和典范。
承载千年大计运输任务
这是被誉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交通设施工程。
京雄城际铁路起于北京西站,经北京大兴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河北省霸州市,终至雄安新区雄县,正线全长106公里,全线设6座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从线路走向看,京雄城际铁路是连接雄安新区和北京的快速通道。
这样的规划,透露着京雄城际铁路的独特:是承载千年大计运输任务、支撑引领国家战略的重要干线。
面对这个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铁路项目,是使用常规设计手段和既有技术标准,轻车熟路建成一条和其他项目别无二致的普通高铁,还是以开创性、突破性思维和更高标准,打造一个示范引领性的时代工程?杨斌说,新时代铁路人果断选择了后者。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精品、智能、绿色、人文”工程建设理念,建设者们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智能京雄。
像搭积木一样建高铁
位于固安的京雄城际铁路5标段,是一座长988米的高铁桥梁。
2019年7月8日,附近的居民发现,一夜间一座桥居然就立起来了。“这项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建桥方式,技术优势十分明显。”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京雄项目总工程师侯宇飞还原了现场施工场景。
一台大吊车将墩帽稳稳吊起,4名工人在左右两边用绳子牵引墩帽缓缓落向墩柱,两名技术人员手持仪器监控对位精度,调整墩帽位置。从墩帽起吊到拼装完成,全程只用了十几分钟。随后,指挥长一声令下,重达900吨的箱梁缓缓落位,中国高铁首段装配式一体化桥梁主体工程在京雄城际铁路基本完工。
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革新,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
“既然是引领未来高铁建设的标杆,桥梁建设就要贯彻装配式一体化施工新理念。”杨斌说,国铁集团确立了《智能京雄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其中一项关键研究内容就是高铁桥梁装配式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后方‘造积木’,前方‘搭积木’。提前把高铁桥梁工程的管桩、墩身、墩帽等‘零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分段工厂标准化制造,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中国铁设京雄城际铁路桥梁专业主管总工程师刘凯认为,这是首次将装配式一体化技术应用到铁路工程上,并且确定了安全高效的连接方式,实现了中国高铁建设桥梁装配式一体化技术从“0”到“1”的突破。
从2018年4月科研项目启动至今,随着京雄城际铁路装配式一体化工程基本完工,高铁桥梁装配式一体化关键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并得到参建各方的高度认可。
建数字现实孪生铁路
京雄城际铁路实际有两条,一条数字一条现实,是一对孪生铁路。“按照国铁集团提出的京雄城际铁路全面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工程化实施要求,项目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目标,在全国铁路建设中首条全线、全专业、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实现虚拟建造。”杨斌说。
“从可研、初设阶段开始,设计人员利用卫星影像、航空摄影以及无人机数据,建立LOD200级(BIM模型精度等级,共分LOD100—500五种)模型,为方案可视化比选、大临工程与施工便道的可视化选址等提供三维基础场景。”中国铁设京雄城际铁路总体设计师肖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