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宇代表: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这已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他今年履职的主线依旧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医疗产业生态发展。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疗器械产业和创新产品发挥了巨大价值。“疫情过后,我们更要冷静思考,怎样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和产业的衔接;在医疗领域,怎样把源头创新与产业、市场更紧密地结合,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人才为支持的创新产业链。” 袁玉宇说。
加强体制内外人才双向流动
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袁玉宇会上作了《关于推进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的发言,得到总书记的热情回应。总书记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袁玉宇一直从事医疗领域的产业创新工作,他从一名基础研究人员转到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再到成为一名技术创业者、民营科技企业负责人。在此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
“要营造优质的创新人才生态,需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加强体制内外人才双向流动。”他认为,关键在于鼓励科研院所人员创业的同时,应鼓励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或者具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以全职或者兼职的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人才的双向流动。通过人才的流动,促进人才的交叉互动,促进人才生态的形成及完善。
带量采购不要“误伤”创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袁玉宇看来,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前提是企业的创新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价值,从而有更大的动力再投入研发,实现良好循环。
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下,政府要更科学、更高效地支持创新产品转化和进入市场。在审批环节、产品进入医院环节,要特别注重创新产品的保护。
现阶段,国家在大力推进医保改革和控费,降低医药费用。但在控制价格同时,袁玉宇认为要把准入链条建立得更科学,让老百姓既降低负担又能更好地享用医疗创新产品。建议对现在的医疗器械招标采购政策可适度优化调整,对创新产品建立适度的保护政策,不要在带量采购过程中“误伤”优质的创新产品。
建议加快推进“医疗新基建”
疫情过后,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基建”已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医疗器械在‘新基建’已有渗透,特别是远程医疗、远程诊疗数据共享等新兴医疗信息科技手段,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袁玉宇说。
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强,大量的技术有待转化,而目前转化效率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的转化共性平台。
他建议,应加快推进“医疗新基建”,将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共性平台建设重点加入到“新基建”中去,补齐我国医疗产业结构短板,打造医疗产业发展升级的创新链条,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