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治理体系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是多个创新主体之间,基于创新要素间的共享和协作而形成的相互依赖、共生共赢的组织关系,是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活动和创新体系本身,更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2019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9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排名第14位,实现连续4年上升,这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体,在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方面成效显著。
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性及其对创新环境的依存性。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我们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推动科技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治理体系提供了行动纲领。科技管理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政策体系,完善国家技术创新转移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正确把握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生态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版图、创新范式、技术革命、产业发展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和结构性变迁,从世界高科技竞争和创新资源争夺,再到全球创新秩序重构,创新治理面临着全新的语境和规则,隐含着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华为及其上下游企业遭遇的“极限施压”可以看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才能抵御国际科技竞争,才能确保我国国家战略安全。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兴起,全球产业链发生深刻调整,创新生态环境成为创新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我们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研发队伍、最多发明专利授权量,培育了18.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与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然而,我国仍存在着基础研究投入不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治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开放共享、人才流动、人才稳定、人才激励等方面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
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需要立足长远,久久为功,高度重视政府创新治理能力建设,把制度创新作为抢占发展先机与解决关键核心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为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体系。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全球眼光,建立坚持面向需求、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发展等重点区域,促进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能。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实力和水平向新的层级跃升。
构建原始创新生态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链条的起点,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撑。要秉持“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决心和韧劲,系统性、战略性地在全国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装置,重构国家战略力量。要力争在量子通讯、区块链等前沿必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围绕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面向产业的研发机构,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推动形成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围绕制约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瓶颈,特别针对中美经贸斗争中我国关键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芯片、工具软件、操作系统等高端环节,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制度化地集中全国优势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以重大科技项目、新型产学研结合的形式组织攻关,打破瓶颈,还要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通讯等领域掌握一批前沿技术,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