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做给农牧民看、领着农牧民干、带着农牧民赚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油菜、脱毒马铃薯以及青稞等累计制(繁)种3.45万亩,直接产值6977万元、利润645.4万元,带动辐射区农民增收8759万元;
——建设示范天然草地3万亩,人工草地1万亩,示范养殖牛5000头,羊1万只;
——建成油菜、枸杞、大蒜等优质农产品减肥减药增效示范基地1000亩、有机肥全替代示范基地2000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新型现代高效种植和营销模式,使农药减量60%以上成为可能;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模式,“青杂”系列16个杂交油菜品种推广到全国80%以上春油菜种植区,辐射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青薯9号”为代表的马铃薯种薯90%以上推广到全国相关省区,年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
数据是直白的,更是直观的。“十三五”以来,青海以“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为重点,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着力推动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行业扶贫工作,为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和创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农牧业的战略支撑。五年来,青海省将科学技术贯穿整个农牧业生产,带动农牧实现“自主造血”脱贫致富,以进一步提升青海优势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贵南黑藏羊。青海省科技厅供图
“政学研产” 破畜牧养殖产业之困
六十年前,我国优良绵羊地方品种资源、高原型藏羊的独特类型——贵南黑藏羊群体数量一度达到20万只,占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绵羊总数的33.54%。受国际毛皮市场冲击、草场退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至1999年底,仅保留有5805只羊,且品质严重退化。2002年黑藏羊数量一度仅剩3259只。
然而,面对产业品种退化、饲草料转化效率低、产品科技附加值不足的现状,黑藏羊之“困”该怎么破?
黑藏羊产业的急剧萎缩,引起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针对制约黑藏羊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于2019年立项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贵南黑藏羊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青海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旨在优先保障天然草场合理利用的同时,通过构建“黑藏羊良种繁育体系、饲草料高质化加工利用、黑藏羊标准化营养均衡养殖、特色畜产品开发及可追溯体系建设”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实现贵南黑藏羊的提纯复壮,显著提升饲草转化率,提高黑藏羊养殖效益,为黑藏羊产业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基于青海省科技专项的实施,贵南县黑藏羊产业科研成效显著,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初步显现。2015年8月,“贵南黑藏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2017年,“贵南黑藏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意味着这一地方优良品种资源有了“国字号”招牌。对于提高黑藏羊系列产品知名度、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将发挥有效作用。成为贵南黑藏羊产业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