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青岛安工院:“国”字号“实验室+支撑基地”拧紧高质量发展“安全阀”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7-01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郑国江 刘昌华

7月初,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建设项目一期4个实验、中试等主体工程建设加速度进入疫情以来的“快车道”,到今年底,一期4个主体工程竣工。

这是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获批国家首批重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建设的国家危化品安全和应急技术研发基地。

青岛安工院:“国”字号“实验室+支撑基地”拧紧高质量发展“安全阀”

图为正在运行的青岛安工院化学品安全数据中心 郑国江 摄

依托“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青岛安工院围绕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防控,系统构建学科体系,强化科研攻关创新,形成了以“实验室+中试基地+野外试验场+企业共建实验室”为架构的系统布局,成为国家化学品安全技术引领和能源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保障的重要技术力量,走出了一条能源化工行业HSE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及应用开发的特色之路。“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组织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轮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

提供安全智能化技术支撑

经过4年攻关,青岛安工院以介观结构组装与表界面调控技术为核心,通过水热合成、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实行纳米化制备,改善材料性能,开发出3类20余种对有毒、可燃气体具有灵敏甄别能力的新型气敏材料,构建了具有快速响应、低能耗与灵敏甄别能力的广谱传感芯片矩阵。通过针对硫化氢、苯系物等有害可燃气响应特性研究,已初步形成可进行长时间混合气氛实时监测、数据处理、组网定位和信息传输于一体的便携式监测节点,自主研发的智慧感知新型芯片,让传感器微型化、廉价化、便携化,成为智能工厂的“神经末梢”,为突破感知盲区、实现精细化在线监测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安全是能源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支撑。

雷电危害贯穿于石化企业上、中、下游。为有效做好雷电防控环节,青岛安工院自行研制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应用的无线传输蜂窝布局雷电预警系统,预警有效率达80%以上,而且能够计算出雷云运动轨迹,覆盖区域精确到10-15公里。该系统目前已在全国应用240套,并在海南地区建立了重点区域雷电预警监测网,能够提前10~30分钟预报雷电。除了雷电风险感知技术外,安工院还研发了罐区泄漏检测、密封圈油气浓度监测、外浮盘状态检测等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储罐的不安全状态和危险因素变化。集成这些技术,青岛安工院为我国大型油品罐区设置了定制化的感知系统,从而保障了原料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的系统安全。

这里是危化品HSSE大数据中心,从系统、专业、风险和数字化这4个要素出发,对生产企业进行关键指标的跟踪、实时监控和定期指导,建成后成为整个能源化工系统企业原始数据的支撑平台。

这只是青岛安工院建设的国家危化品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的一个实例。目前,青岛安工院开发的基于GIS的全国危化品数据应用系统在全国24个省份应用,危化品安全风险“一张图一张表”建设在13个省市推广,危化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并积累形成了化学品安全领域最权威的数据资源。同时,危险工艺装置实时风险监测、风险趋势预测以及风险分级预警系列总模型,以及工艺风险、设备风险、作业风险和泄漏监测风险等专业监测预警模型的研发均已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高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测能力,逐步实现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智能化。

构建风险识别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青岛安工院相继研发出石化装置定量风险评估、火灾热辐射及爆炸冲击波三维模拟技术,编制了《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应用导则》、《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应用导则》、《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等过程风险评估技术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了完善的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风险评估的成套标准体和系列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能源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控制不当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