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田雪梅:跨越两千公里的“蘑菇情缘”
科技日报记者王健高 通讯员曲天泽
七月的紫云,山野如花。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普卡桥村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几位村民正在采收和选装香菇,管理员胡昌秀随意拿起几朵香菇高兴地说:“瞧,这朵鲜菇采摘及时,颜色好,大小适中,算得上是标准的1级香菇了。普卡桥村40个食用菌大棚,60%的香菇是一级香菇,一级香菇的价格每斤4.5元。”
今年上半年,紫云县完成大棚香菇生产2000万棒,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村民因香菇而致富,这得益于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青岛农业大学田雪梅博士团队的“蘑菇情缘”。安顺市委常委、副市长高嵘表示,在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路上,取得与安顺携手打好产业合作、科技特派员扶贫等组合拳,打造青岛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样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现青岛担当、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山东省青年“蘑菇专家”,田雪梅博士去年主动申请主持了青岛市对口支援安顺的脱贫攻坚项目。一年来,由她主持的“大棚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顺利实施,应用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500亩以上,培育致富带头人100余人,还指导当地建设成了100亩的核心示范区。被紫云苗族人民亲切的称为“蘑菇特派员”。
“借助青岛和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这条‘红线’,能够带领这支蘑菇特派员队伍走进安顺上山下乡,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强科技指导,开展蘑菇扶贫,服务脱贫攻坚,我感到无比自豪。”田雪梅欣慰地说。
跨越四千里:帮扶的是科技,付出的是真情
第一次走进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让这个在大海边工作生活的田雪梅感触颇深。“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紫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农民增产增收困难。我紫云对产业基础、气候环境、资源条件等方面系统考察后认为,紫云贫困程度和产业基础都比我原来预想的困难得多,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田雪梅深情地说。
图为田雪梅博士在安顺紫云县浪风关林场指导大球盖菇生产 受访者 提供
身为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食药用菌资源与开发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应用真菌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的田雪梅义不容辞勇挑重担,决心把自己多年从事食药用菌资源与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技术,转化在紫云,助力紫云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有着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教学科研任务都较重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走进安顺,为紫云县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
回想起初到紫云县的情形,田雪梅介绍,当地长期以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为主,食用菌生产基础几乎为零。近两年开始在政府推动、扶贫资金带动下,紫云有些乡村开始探索发展食用菌产业,但由于基础太薄弱,加之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产业发展的困难确实不小。
“虽然有困难,但决不退缩。”在田雪梅看来,产业扶贫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帮助地方百姓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最重要的路了。
田雪梅发现,紫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度大,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食用菌生产。而且,如果充分发挥当地气候优势,在自然棚中开展夏季食用菌生产的话,收益会更加客观。同时,紫云县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发展林下经济的条件非常好。田雪梅和项目组成员为紫云“量身定制”了一个“大棚栽培以香菇为主、林下栽培以大球盖菇为主”的方案,“因地制宜”确定了主栽品种。
和紫云农民深入交流之后,田雪梅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普遍缺乏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为此,田雪梅带领“蘑菇特派员”团队在当地连续开展3期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从业人员346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100人,辐射带动11个贫困村、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让种植户尽快成为“食用菌专家”,田雪梅还对紫云县里已建成基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并积极联系在当地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园区和示范大棚的事儿。
工作过程中,田雪梅见到了紫云最穷最苦的农民。她主动联系紫云县政府,确定了重点帮扶50个贫困户。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先后投入25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大棚、采购菌棒。新规划的扶贫大棚建设基地选定在紫云猫营镇普卡桥村,已开始菌棒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