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超高水位不退,如何确保沿湖地区安全?
科技日报记 者过国忠 实习生 余 磊 戈 畅
“今天一早又是暴雨黄、橙预警信号升级连发。”“送学上班早高峰时大雨倾盆,不少路段受淹了,堵得又迟到。”“ 这样的天气,开车太难了,新手司机都要急哭了。”“今天去太湖边转了下,水位真是高。”6日来,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行走在路上,不时看到听到这样的谈论和担忧!
7月9日 ,科技日报记者从无锡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了解到,入梅后,太湖水位持续上涨,在6月28日8时就达到警戒水位3.80米,太湖2020年第1号洪水已经形成。7月7日,太湖水位达到4.25米,超警戒水位0.45米,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并发布洪水黄色预警。
面对十分严峻的防汛形势,当前控制太湖水位持续上涨难度主要在哪里?太湖地区的防汛部门和沿湖城市正在采取哪些有效有力应对措施,确保沿湖城市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7月8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相关城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和专家。
“三重叠加”,防汛难度增大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到梅雨季节,许多河流水位持续上涨,使一些伴江伴湖的城市受到洪涝威胁。而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周边同样分布着无锡、苏州、宜兴、常州武进,以及浙江湖州市、长兴等城市群。
“由于太湖属于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历史上无锡地区长期遭受太湖洪涝灾害影响,特别是太湖曾经发生的几次大洪水,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近10年来,通过多年建设的日趋完善的水利配套工程,实施科学防汛防灾,全面提高了防汛防灾能力,大大减少降低了沿湖地区受灾受害的发生和受灾程度 。”无锡市水利局相关专家说。
在专家看来,太湖的洪水主要由于梅雨和台风暴雨形成。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城市群密集,经济发达、产业集聚、人口密集,一旦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节损失难以估量。太湖淹不得、淹不起,一直是我们国家防汛的重中之重。
目前,太湖的排水泄洪通道主要有望虞河、太浦河。位于太湖北部,直连长江的望虞河,西起无锡沙墩口,东至常熟耿泾口的望虞河,河上修了不少水利枢纽和闸口等,太湖水位过高时,就会开闸把湖水排入长江。而位于太湖南部的太浦河,是一条用了近40年挖掘而成的人工河,让苏州的太湖区域与上海黄浦江上游的西泖河连通。太湖水位较高时,打开太浦闸口,湖水通过太浦河注入黄浦江,最后从吴淞口汇入长江。
无锡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相关领导介绍,今年,太湖防汛压力超过往年。江苏入梅时间较常年提前9天,尤其入梅后,已连续5轮强降雨过程,呈现出覆盖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据统计,全省累计面雨量达30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5倍,为历史同期最大值。其中,淮北地区301毫米,江淮之间320毫米。
尤其受前期强降雨影响,苏南运河常州、无锡、苏州水位一度超警戒水位0.38-0.55米。与此同时,江淮来水同步压境,长江大通流量持续上涨,较常年同期偏多1成。7月4日以来,太湖流域呈现出底水高、客水多的水情,致使排水难。江河湖库水位高、本地强降雨、长江上游持续来水“三重叠加”的不利形势,使防汛形势日趋严峻。
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汛情,各级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起联合会商机制,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加强分析研判,及时部署安排和组织防范,江苏成功抗御了入梅以来的前几轮强降雨。目前,无锡、苏州、常州等主要沿湖地区没有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
科学调度,腾出调蓄库容
7月3日,新一轮强降雨即将来临。如何打赢这场防汛攻坚战?江苏紧急召开入梅以来第三次全省防汛视频调度会,分析研判当前全省防汛形势,研究部署近期防汛重点工作。
“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通过科学调度,加强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最大程度发挥了水利工程防灾减灾效益,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减轻了强降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无锡市副市长蒋敏在视频会议上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