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山东港口“三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7-10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代新兴

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同比增长7.1%;集装箱完成1478万标箱、同比增长2.5%,吞吐量、集装箱量同比增幅均大幅优于全国沿海港口同比数据;全港口整体人均创利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6月,山东港口实现了吞吐量、集装箱量、效益“三增长”。

如何实现逆势增长?这是山东港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殷切嘱托,深化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危中寻机,赢得了难能可贵的丰硕成果。

山东港口“三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图为载箱量2.4万标准箱的全球首艘最大集装箱班轮—THE联盟“HMM阿尔赫西拉斯”轮首航山东港口 受访者 提供

科技创新拓市场

由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船机工业港达船厂申报的《深远海智能网箱的研制》项目,获得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立项。这是山东港口唯一入选的海洋高端智能装备研制项目,与山东大学、青岛市海洋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重点攻克网箱的集成化设计、网衣损伤预测和探测、自动识别攻击性鱼类自主防护、养殖环境监测、网衣防污等核心技术。标志着山东港口日照港在网箱抗风浪、陆海信息联动、抗损伤和预警等技术方面实现质的突破,进一步增强养殖网箱制作的核心竞争力,助推传统渔业养殖装备升级换代,加快构建智能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新型渔业养殖模式,助力山东省“海上粮仓”战略实施及“智慧海洋”、“透明海洋”目标实现。

创新拓展,板块“生力军”作用凸显。山东港口各板块协同创新,发挥“科技+码头+物流+金融+贸易+航运”一体化服务优势,合力拓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山东港口科技集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融合,中标北部湾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等项目。山东港口装备集团自主研制的产品打入广西、江苏、天津等市场,体现了一体化改革、协同化发展的良好效果。

聚力“六稳”“六保”

到目前为止,山东港口新增马士基、THE联盟、海丰等直达中东、美国和东南亚的国际航线,THE联盟连续两条世界最大2.4万标箱大船靠港,提振行业信心。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在保通保畅保运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严从细,全力落实落地疫情防控措施。联防联控、严防严控,确保全港六万名员工及外来人员保持“零感染”,坚决守住港口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

稳航班,增航线,全力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围绕稳外贸稳外资,海向大力稳航班、增航线,恢复THE联盟青岛港欧地线航班。加快陆向推进,赴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内陆大推介成果落地,山东港口与国内各地市携手加强内陆港、海铁联运布局,畅通进出口企业物流大通道。

降费用、解难题,为客户排忧解难。山东港口与广大客户并肩同行、共渡难关,助力外贸企业复工达产。率先对外发布费用减免“五项承诺”,为广大腹地企业减免库场使用费超过5700万元;坚决执行落实国务院降低涉港收费政策,为客户降低费用7400余万元。

打造“五个国际领先港”

从渤海湾畔到黄海之滨,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产城融合港、金融贸易港、邮轮文旅港“五个国际领先港”像5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东港口这条金项链上。今年以来,“港通四海”,新增航线30条;“陆联八方”,新建2个内陆港、新开5条班列线路,完成海铁联运箱量94.7万标箱,同比增长15.5%。

智慧绿色港践行新发展理念,山东港口抓住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首个“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机遇,推树“连钢创新团队”典型,推进数据治港,打造“云港通”、“陆海通”物流信息平台及“山港易付”“港e链”等平台平台,联通构建起“互联网+港口+业务”的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绿色引领、智慧驱动。

物流枢纽港建设势头强劲。山东港口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发展格局。海向,打造“双港口口岸”;拓展国际中转集拼;开启中国北方第一条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通道;打通贵州经北部湾港的鲁黔物流大通道;与天津港、上海港、浙江海港集团、河北港口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助推服务地方外经外贸、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陆向,推动内陆港实现就地清关、启运港退税的“枣庄”模式新升级;发力中欧中亚上列货源;打通甘肃地区俄罗斯至兰州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借助董家口港区建设北方最大冷库及威海港冷链运营中心运营,畅通了新的国际冷链通道等新突破,在行业内释放出“虹吸效应”。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