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一团火”化为科技惠农“满天星”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7-20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赵永斌

在山东高唐广袤的乡村田野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衣着朴素,笑容可亲,行走在村村落落。蔬菜大棚中、农家地头旁、种植基地里……随处可见他们奔波传技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高唐“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志愿者。

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35年痴情“三农”事业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同志是高唐党代表的杰出代表,也是高唐科技惠农的一面旗帜。高唐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以聚农业技术合力为抓手,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支撑,打造了一支“力量植于农村、情感融于农民、智慧献于农业”的县乡村三级服务团队,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勇开新路,广架金桥,以实际行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一篇篇乡村振兴的璀璨华章。

贫困户变身富裕户的背后

摘了“穷帽子”,变身富裕户,几年来的变化,让赵寨子镇蒋官屯村54岁的种棚户朱长贵终于皱眉舒展,喜笑颜开:“现在俺种了3个冬暖式大棚,7个拱棚,成了名副其实的种棚大户,年收入达10多万元啦!”

“俺能有今天,一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二要感谢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的悉心指导。”朱长贵感激地说。

朱长贵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为给残疾的二儿子看病,花光的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正一筹莫展之时,精准扶贫“及时雨”播洒进蒋官屯村。

曾有蔬菜大棚种植经验的朱长贵,3年前在镇村扶贫干部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租种了村里的两个“扶贫棚”,种起了西红柿。从那时起,杜立芝就与朱长贵结成帮扶对子。

三年来,一遇到种植技术难题,杜立芝就帮朱长贵第一时间解决。在杜立芝的精心指导下,头脑活络的朱长贵将蔬菜越种越好,棚也越种越多。

特别是“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立后,随着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的不断壮大,朱长贵更加感受到团队帮扶带来的实惠。

如今,杜立芝还经常带着团队成员来到朱长贵的大棚传授种植技术,让朱长贵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阔。

在高唐,受益于扶贫政策和农技帮扶的“朱长贵”们不胜枚举。

近年来,高唐发展起2000余个蔬菜大棚助农增收,并建设了100余个扶贫蔬菜大棚让贫困户种植、分红受益。而“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技术总顾问”的重任。

杜立芝“一团火”化为了科技惠农“满天星”,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最受益的是农民群众。“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成立两年多以来,累计接听热线10000多个,解决群众生产中的难题12000余个。

在以“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充分发挥70余人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专家解决农民农技需求难题的同时,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该县按照县建室—镇建站—村建点的布局要求,完善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百姓身边、田间地头。目前,该县共建有镇街工作站12个、村级工作站点746个,以党代表领衔的1000余“红色技术员”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农技惠民主力军。他们以现场指导、热线电话、专家播报等方式送技下乡,服务于民,每年为群众解决难题2万余个。

产业扶贫有了科技“智囊团”

省定贫困村尹集镇王庄村共有11个扶贫棚,17个冬暖式大棚。杜立芝经常带着团队成员来村里为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农技专家罗秀英是王庄村种植基地的县级帮包责任人,专门为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

在杜立芝、罗秀英等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王庄村蔬菜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在各级帮扶下,俺们村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村容村貌越变越靓,今年在县武装部的帮扶下,还治理了废弃坑塘,群众无不拍手称赞。”村支书李保平说。

为加快产业扶贫、兴农步伐,今年高唐组建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镇级示范点,17位农技专家作为县级帮包人员帮包全县28处产业发展基地,涵盖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以及11个省定贫困村的产业帮包。今年以来,农技专家“智囊团”为产业基地解决种植、养殖实际问题600余个,各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可观,不仅让众多种植、养殖户致富,还为贫困户提供了打工、分红平台。省党代表、一诺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刘明勇在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科技服务团队帮扶下,走上了产业致富路,他依托苗木基地和蔬菜大棚基地吸纳20余名贫困户就业,让他们切实受益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