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安全智慧感知监测平台破解施工监测难
科技日报讯(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张丽宁) 目前,工程监测领域存在着监测频率不高、监测阈值粗糙、监测精度较低、监测反馈低效等问题。7月30日,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该校“智安达”科技创新团队自主开发出的工程安全智慧感知监测平台,实现自动阈值计算、现场数据实时采集、无线传输、云端数据处理、平台预警、短信通知等功能,能及时、精准发现问题,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已在国内多个重点工程示范应用。
据介绍,该校“智安达”科创团队以学校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BIM-CIM工程中心为依托,由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组成,重点针对工程施工中存在难监测,致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问题,重点开展工程安全监测领域的研究,解决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多方面融合应用难题,成功开发出工程安全智慧感知监测平台。
该创新团队负责人詹锐说:“传统的施工监测是人工使用测距仪、全站仪等设备进行监测,监测精度和频次无法满足施工安全要求,并且监测信息也无法及时传递,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工作人员无法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兵告诉记者,该工程安全智慧感知监测平台,监测系统水平和垂直精度达到0.1mm,测斜精度达到0.001度,监测频次达1秒每次。目前,主要应用于工程施工中高支模和深基坑两大高危场景,今后将不断向市政、道桥等领域拓展,为工程安全“保驾护航”。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已示范应用到苏北人民医院综合楼高支模监测、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深基坑监测、青宁输气管道工程仪征段深基坑监测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将首次应用在深圳地铁3号线扩建工程监测项目。“智安达”科创团队将远程指导设备安装,所有监测数据会从施工现场通过4G-DTU设备上传至阿里云,一旦波动范围超过阈值即触发警报,系统自动发送预警信息至工作人员移动设备,工作人员根据信息提示进行整改,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过程安全。
(图为受访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