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供应链抱团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度”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王燕双 李彩红
高端“数据分析人才”短缺,智能生产线上产生的各类数据变化,急需相关人才进行分析处理;供应链整合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人才供给不足,导致新品研发缺乏强力技术支撑等……如今,这些困扰泉州企业发展的“堵点”,有望得到解决。
近日,在泉州市科技局支持下,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局联合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泉州科技大市场等启动“激发创新动能,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系列活动暨鲤城区高企“创新驿站”首席伙伴工作站揭牌仪式,通过推动组建供应链创新联盟等,搭建起一座“点对点”精准对接服务的“金桥”,推动一批高水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复工复产。
泉州市鲤城区高企“创新驿站”首席伙伴工作站揭牌 受访者供图
供应链创新,成果转化进入“快车道”
整合17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从纱线、面料、染整再到设计、成衣等一揽子“集成服务”;供应链企业整体产值超百亿,成立至今短短一月,已有两家国际知名品牌与联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近日,在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局的指导协助下,泉州联兴发针织织造有限公司倡议发起了“功能性运动面料柔性供应链创新联盟”,通过高效的供应链协作、抱团创新,让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
受本次疫情与国际贸易形势影响,供应链整合加速。“我们争取到了国际纤维巨头莱卡公司的支持,并以此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抱团’出击,为客户提供小批量、多批次、快供货的‘一站式’快速生产供应模式。”联兴发董事长蔡俊杰说。
组织企业技术升级与成果转化调研座谈 受访者供图
但在供应链整合过程中,联盟企业也面临着新品研发缺乏强力技术支撑、人才供给不足等难题。对此,鲤城区科技局牵线搭桥,由泉州科技大市场提供配套科技服务,为企业的技术升级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辅导,推荐相关技术项目合作对象,并为其产业链整合提出建议与协助,通过创新驱动补链、强链,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泉州师范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和联盟企业签订了产学研战略性合作协议,双方就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孵化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
泉州科技大市场相关负责人余丽銮表示,将为供应链企业提供3-5年科技创新规划,推动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为供应链联盟提供发展壮大的物理空间,以加强双方对接、成果转化落地。
组织企业技术升级与成果转化调研
疏通“堵点”,技术转移实现“零障碍”
在福建刺桐花涂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其智能化生产线目前已陆续投产,可通过数据追溯每个工位的工作效能、质量情况等。“智能化对工厂效率提升立竿见影,以往是两个工人看五台机器,现在一个工人可以看八台机器。”刺桐花涂料负责人说。
面对当前形势,各企业纷纷通过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与产品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但智能化设备的操作人员培养也成为当前众多企业的短板,如刺桐花涂料企业就面临着“数据分析人才”短缺问题。“生产线上产生的各类数据的变化,急需相关人才进行分析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化生产线的作用。”该负责人说。
为此,鲤城区科技局、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泉州科技大市场通过牵线搭桥,推动泉州师院与刺桐花涂料企业合作。泉州师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与企业共建学生实训基地,定向为企业培育和输送人才,提升人才与企业的适配度与粘性。
对此,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认为,高校将企业作为研究生培育基地,能够为基础研究的产业孵化指明方向,让研究论文写在车间上。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根据企业发展方向精准转化落地,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使技术转移实现了“零障碍”,助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