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鉴别残骸性别,牙釉质蛋白更靠谱?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8-10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在考古学研究中,判断人类遗骸的性别,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那些遗骸中,牙齿可能是最容易找到并且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科学家发现,牙冠表面乳白而坚硬的牙釉质中,含有釉原蛋白,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恰好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这就带来了许多可能。

近日,美国科学家就利用这种方法,来判定人类遗骸性别,结果似乎比之前使用的DNA方法和骨骼解剖技术更加可靠。其原理到底是怎样的?国内有没有相关的研究、又有哪些应用前景?

鉴别古代人类残骸性别,传统方法面临挑战

人类遗骸的考古研究对了解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揭示很多与人类进化和迁移有关的秘密。而判断可能残缺的遗骸的性别,往往是第一步工作。

在浙江,有两座周围建有壕沟的高规格大墓,浙江仅有两座,这是平常官员和百姓死后无法僭越的规制。其中一座墓主人是允常,他就是越王勾践的父亲;而另一座位于安吉龙山107号的古墓葬——俗称八亩墩,近年来考古人员历经数年发掘、研究,在墓葬里发现了大量距今约2500年的绿松石饰物,但由于缺乏残骸痕迹,可能是王的墓主人身份依然成谜,甚至无法判断其性别。

通常,判别古代人类残骸性别最古老和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就是基于男性和女性骨骼的解剖差异,通过测量骨盆结构等某些骨骼特征来判断性别,但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成年人,对于性别特征明显、保存相对完好的骨骼,鉴定并不困难。

“男女骨骼有所不同,其中性别特征最明显的是盆骨,其次为颅骨及下颌骨,有经验的学者通过对颅骨和盆骨外部形态的观察,鉴定成功率可达95%;再结合胸骨、锁骨和肢骨的形态特征,以及人骨的测量,基本可以满足鉴定需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饶慧芸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儿童的骨骼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更糟糕的是,考古发现的遗骸往往残缺不全,在处理骨头碎片时,这些解剖方法几乎失灵,在下判断时完全没有着力点。

“在实际工作中,古人类遗骸形态各异,运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进行鉴定存在一些局限。”饶慧芸介绍说,一些骨骼的性别特征处在两性变异范围之间,或者由于骨骼上各项性别特征发育程度的不平衡,导致同一个体有些特征偏向男性,有些特征偏向女性,给鉴定带来困难;未成年个体的性别特征则比较模糊,比鉴定成年个体要困难得多。有时,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遗骸因年代久远、环境变迁、埋藏破坏等原因难以完好保存,零散破碎的骨骼,某些性别鉴定特征可能已经消失,用传统的形态观测方法,无法进行准确的性别鉴定 。

此外,理论上古DNA可以解决上述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一些局限性问题,DNA分析相对能准确识别性别,对于形态特征不明显的未成年个体和碎骨也可进行有效鉴定。随着近年古DNA研究进展突飞猛进,给生命科学带来了亮丽的进展,但要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从古老的遗骸和考古遗址中提取保存完好、未受污染的DNA也并非易事,分析成本也比较高。

古人类遗骸往往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千差万别,样本的 DNA已高度降解,其片段较短,含量极低,这也会影响其作为性别指标的可靠性。此外,样品在埋藏、获取和实验过程中,又很容易受到外源性DNA的污染,尤其是一些现代无关个体的污染通过PCR扩增有效放大,也会对DNA鉴定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从而会影响其作为性别指标的可靠性。

牙齿釉原蛋白,一步步破解深藏的秘密

自古男女有别,从本源处着手才是王道。

“由于人体的遗传物质除22对常染色体外,还包括一对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可检测人类遗骸中性染色体(XY)特异性的DNA标记物,以确定性别。”饶慧芸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说。

饶慧芸解释说,如前所述,在古人类遗骸中,牙齿因其坚硬和耐腐蚀,往往是最容易找到且保存最完好的部分之一。牙釉质中含有釉原蛋白,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恰好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为XX的女性,牙齿只有X型釉原蛋白;性染色体为XY的男性,则同时拥有X型和Y型釉原蛋白。通过具有性别差异的釉原蛋白基因的检测,可以在DNA水平鉴别遗骸的男女性别。这两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即釉原蛋白,它是釉质发育过程中最为丰富的蛋白成分,在釉质矿化的第一阶段占釉基质的 60%~90%。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