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脱贫硬仗 让幸福花儿在湟水河畔盛开——西宁市湟中县脱贫攻坚纪实(上)
科技日报记者 张 蕴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全县28565人摆脱贫困,1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13.7%下降到2018年的0.23%,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农村贫困人口按时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是艰苦卓绝的攻坚决战——全县党员干部签下军令状,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入户动员10万多人次,集中培训1100多场次,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向贫困宣战刻不容缓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地处丘陵山区,山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受温带大陆气候影响,全县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低,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工业先天不足、服务业低端落后、财政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顶着全省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光环”的湟中县,同时也戴着经济弱县、财政小县、国家“双料”贫困县的帽子,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人民群众多年来处于贫困的边缘地带。2016年,全县38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贫困户,156个贫困村,村村都有难怅事,每12个农村人口,就有1个贫困人口,全西宁市每两个贫困人口,就有1个在湟中,贫困发生率达13.7%,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41.8%。
西宁市湟中县卡阳美丽乡村。陈文瑾 摄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湟中群众用知识智慧扭转命运,靠辛勤劳动改变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党的十八大以来,湟中县委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输血型”与“造血型”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方式,修路安电、引水净水、改造危房、易地搬迁、整村推进,全面推进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行“销号式”扶贫,仅“十二五”期间,就减少贫困人口11.76万。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差异,湟中农村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群众的温饱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截至2016年初,全县尚有31418贫困人口,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条件极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增收渠道狭窄、单一,自我脱贫的能力严重不足,人均纯收入只有2700元左右,不到全县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2016年,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5年时间,湟中仍是全省扶贫的主战场,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时间紧迫,面对倒计时,湟中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攻坚战。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湟中县委县政府开始重新掂量扶贫:精准扶贫之于湟中,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更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一个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湟水河畔日益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人人都有责任状 个个都是战斗员
为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的宏伟目标,湟中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指挥长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教育、产业发展、工程管理、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纪律作风监察、资金监管、扶贫协作等9大部室,由县级干部担任各部室指挥长,牵头协调开展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各贫困村组成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负责的工作班子,打通“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了县级统筹抓、乡镇直接抓、部门分工抓、村级具体抓的脱贫攻坚工作组织体系。
作为“关键少数”的县级干部,除负责分管领域的扶贫工作外,还一一联点乡镇进行“包保”——负责乡镇、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一包到底,确保脱贫。同时,乡镇成立了党委书记兼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贫困村组成了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负责的工作班子,260多名干部入驻非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帮扶力量全覆盖,进一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人人都有责任状,个个都是战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