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55载创造固体导弹研制多个“第一”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8-25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55年来,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先后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个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第一个多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个系列产品,涉及海、陆、空等领域,创造了我国固体导弹研制领域的多个“第一”。

55年来,四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开创我国固体导弹研制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完成从固体战略导弹到常规导弹的转变,攻克精确制导等难题;拓展装备打击目标,形成新的作战方式。

55年来,四部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承担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多个系列型号的预研、研制和批产任务,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大阅兵以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55载创造固体导弹研制多个“第一”

矢志自主创新 强军先锋志报国

“四部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建部以来,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四部发展的全过程。”四部主任钟世勇说。

1965年8月25日,七机部四院第四设计部正式成立,开展我国第一个单级近程地地固体导弹研制工作。“内蒙古的风沙很厉害,大风里裹着沙粒,眼睛也睁不开,满嘴是沙子。到冬天特别冷,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宿舍和办公在一起,炉子一烧,白白的图纸上满是灰尘,画图时还要提前打扫卫生。”四部老专家回忆说,“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四部干部职工接受了高起点、高难度的型号研制任务,一笔一笔画出了一张5米多长的立体结构图,提出了总体方案”。

老一辈四部人立足国家需求,在独创的道路上艰苦前行,越过单级固体导弹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固体导弹;越过陆基,直接研制难度较大的水下发射潜地导弹。

1970年1月,七机部四院四部有关固体潜地导弹设计人员随任务由内蒙古迁到北京,划归一院建制;同年4月,四部全体职工搬迁至北京,完成了固体潜地导弹研制任务的第一次调整。

“四部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采用独有的研制方法,就连试验方法也是独创的。立足工业基础、寻求突破,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钟世勇说。

水下发射是潜地导弹研制的一大难点。科研人员在分析试验过程和考量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先提出建缩比水池和全尺寸水池,后期考虑到水池施工的工作量、进度、经费、技术等种种难题,及时调整思路,最终设计出陆台、陆筒、潜艇水下发射“台、筒、艇”三步走的试验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缩短了研制周期,能节约上亿元研制经费。科研人员还着手准备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模拟弹溅落试验等,采用多种独创的试验方法快速完成研制和试验任务。

紧扣国家需求、立足工业基础、大力自主创新始终是四部发展的核心思路。20世纪90年代,四部处于调整改革期,型号任务发展受限,最困难时连职工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这时,老一辈四部人提出,坚持研发关键技术。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恰恰是那时取得的成形创新设想、关键技术突破,后来发展成了重要装备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文化为核心,四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导弹技术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四部继续将创新作为发展核心,战略地位不断巩固。面向“十四五”,将围绕“一主、两翼、五方向、六系列、多维度、体系化”发展战略建成改革创新型、质量效益型、体系效能型、智能敏捷型的“新四型总体部”。

团结务实自强进取 踏平坎坷谱新篇

“四部曾先后划归内蒙古四院、北京一院、二院、集团公司直属、四院和航天三江。55年来,隶属关系多次变迁,主业一直没有变,四部从不被动等待上级下任务研制型号,而是积极进取、自主创新,主动去想国家需要什么。”钟世勇说。

“四部的自强,是历史造就的自强。”计划处副处长李晓飞说,如今,自强文化引领着四部员工大力自主创新,形成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良性科研生产格局。

四部逐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协作”的协同研发体系。材料研发与装调中心主任杨磊说,以材料中心为例,“小核心、大协作”体系在跨域协同、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上大显身手:与国防科技大学协同创新攻关新工艺,最终建成国内一流的先进部件生产线;与多所高校协同创新研发新型材料,更好发挥新材料对型号发展的牵引作用。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