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行进在“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孟瑞林
这几天,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旅游区正在隆重举行第十三届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旅游风情节。游人漫步在乌审旗草原,绿草如织,牛羊成群,万物生长。
沙漠变绿洲,荒地变森林,近二十年来,鄂尔多斯市从未停止过绿色发展的步伐。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一项项“国家级”荣誉,是肯定也是激励。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鄂尔多斯延展绿意,更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植入高质量发展进程,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昂首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着力构筑中国“绿色发展之城”,谱写“北疆美丽典范”的崭新篇章。
生态优先,让绿色发展更有底气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数十年前,鄂尔多斯占土地面积的96%是沙地沙漠、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十年九旱是基本规律。
在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中国七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和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每年向黄河泄入数亿吨泥沙,沙区老百姓的生存乃至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为此,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持续出台政策,在生态建设的宏图上画下一个个“同心圆”,各部门联合作战,充分激发了全民植绿的内生动力,党政军民同心同德,聚力而行。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政策引导之下,出现了农牧民争沙抢沙承包治理的喜人局面,企业纷纷包地治沙、投资林沙产业,涌现出以亿利、伊泰、东达等为代表的一批治沙龙头企业。
从市民到农牧民,从政府到民间组织,都把绿色作为家园的底色。宝日勒岱、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典型榜样,都是用绿色装扮鄂尔多斯的先行者,他们被人尊敬,也被追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鄂尔多斯继续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在生态产业链上做文章,上演了一场沙里淘金、绿富同兴的生态大戏。
乌审旗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站长苏雅拉巴雅尔站在沙丘顶端的凉亭里,指着满目的苍翠告诉记者,面前这片3万亩的林子,十几年前都是流动沙丘,每年以5米左右的速度向南推进。现在,樟子松、柳树、杨树的成活率都能达到85%以上。
苏雅拉巴雅尔在沙坡上用手拨开松软的干沙,就露出了潮湿的土壤。“你看,沙子下面不到10厘米就有水分,说明这里的生态已经完全好转了。”
从曾经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地,到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鄂尔多斯创造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
绿色能源,为高质量发展辟新路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到底取决于发展方式转变。高质量发展,既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有之义,更是必然选择。
在中国,鄂尔多斯被许多人称为“煤都”。这里的地下埋藏着千亿吨煤炭,为当地人带来大量财富,鄂尔多斯也由此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产业“单调”,也让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面临这尴尬与挑战。
2018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内蒙古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作为全国“地级市产煤冠军”,鄂尔多斯以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紧紧扭住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这个“牛鼻子”,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黑金“绿”起来。
2002年以来,鄂尔多斯本土企业伊泰集团联合中科院专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制油技术和高效催化剂,至今,年产16万吨的工业化示范项目已经稳定运行9年。
去年,依托相同技术兴建的伊泰120万吨/年精细化学品项目投产,2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也开始建设。
神华鄂尔多斯煤直接制油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个煤直接制油工业化项目,首条百万吨级生产线于2008年建成,去年共生产柴油等产品8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