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山巨变,用了关键一招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60岁的王玉春在山东省临朐县柳山镇北营村生活了39年。她熟悉自己的村庄,其一砖一瓦、一街一道多年未变,但从去年开始,她发现村子变了。
在化工领域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武光利决定换一种发展方式——他跑到几十公里之外的柳山镇建起了气派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将南方的诸多食用菌新品种引入当地,挑选出最合适的,然后推动产业化。
从外在上看,北营村的变在于古村换新颜——崭新的柏油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前,漂亮的油画刷到了墙上,绿树小草成为屋前房后的“标配”,而看不见的变化在于村民们的“腰包鼓了”——不少像武光利一样的投资人看到了柳山的潜力,携资上门寻求合作。而现代农业元素的注入,长久地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他们富了起来。
武光利的“二次创业”与王玉春的崭新生活,是柳山巨变的一部分。而这种变化,源于柳山镇党委书记窦海燕的关键一招。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丘陵地貌、地块分散,土地撂荒、条件落后,亩均年收入也就五六百元。这是2018年以前柳山农业的现状。
“众多的劣势之中,却含着一个隐性优势:全镇耕地面积8.4万亩,人均2亩多地,远超周边乡镇,且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少,流转意愿强烈。”在摸清了柳山的家底之后,窦海燕迅速做出判断,“柳山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做好土地文章,打破村级界限,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引进各类现代农业要素,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
基于上述,柳山创新实施了“434”土地流转模式,即:大力推行招商引资、特色产业、村党支部、种植大户“四带动”模式,不断加强信息化支撑、项目化管理、产业工人培训“三加强”举措,落实政府推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监督服务“四机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村党支部牵头,俺们就没啥顾虑了。”在后疃村,村民李华昌和乡亲们的选择是:该流转出连片土地310亩,成立了昌柳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管理,后又引进山东伟达水利有限公司,实行股份联营,建成了集农业生产、科技、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
土地流转渐成大势,规模化经营风生水起,接下来怎么办?
七月底的早上,“85后”尹国鹏早早就来到他的家庭农场。原先在阿里巴巴从事农村电商的他,如今已是柳山农村电商领航人,通过构建“育苗+种植+冷藏储运+销售+水果深加工”产业链,不仅建起占地4000亩的家庭农场,还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每户年增收达4.5万元。
“没有人比柳山人更熟悉脚下这片土地。”窦海燕明白,只有加快植入人才、资本、科技、管理、市场、品牌、融合等各类现代农业要素,才能真正实现柳山版的产业振兴。
我们看到,在土地流转之后,柳山通过内培外引、多方联营、项目帮扶、金融支持、教育培训等手段,培育农村能人10个,引进外来主体4家,为一个个规模化农业园区找准了“领路人”。
新农人带来了新观念,用上了新手段,打造出一个个引领发展的农业“样本间”。
党委政府重视,能人来了,但还缺点什么?
山东华栗金良硒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金良,采取“公司+生产基地+农户+实体店”模式在柳山建成了5000亩富硒椹莓种植基地,并延伸产业链建成了富硒保健食品加工厂,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带领山东农业大学陈义伦教授等十位专家在此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某种程度上,束怀瑞院士、陈义伦教授等专家以及创业者王金良都成了柳山乡村振兴的“合伙人”。
“土地一盘活,原先产值不足千元的山岭薄地,通过富硒种植、加工增值和品牌营销等手段,迅速跻身‘万元俱乐部’,乡村的经济体量迅速增加,人财物等各类要素实现了回流乡村,长久地润泽着乡村。”这些,正是窦海燕所乐见的。
在庙山村的村头,两颗栽植于明朝的流苏树历经时代流转,至今枝繁叶茂。在树荫下,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挑起了欢快的广场舞……眼下,流苏树正见证的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