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把科学的种子遍洒贫困山乡——商洛学院“山乡流动科技馆”记事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9-24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鱼小强

陕西省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是全国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对于那里六县二区大多数贫困偏远山区孩子而言,奥妙无穷的科学实验只出现在课本或电视上,他们对科学的渴望比城里孩子更多了几分酸涩与无奈。

把科学的种子遍洒贫困山乡——商洛学院“山乡流动科技馆”记事

商洛学院作为该地区唯一的省属本科高校,扎根商山洛水践行服务地方责任担当,连续五年把“山乡流动科技馆”搬到几乎所有特别偏远地区中小学,将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科技制作、生物标本、趣味实验等科普展演带到特别贫困山区孩子面前,让他们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热情,放飞孩子们美好的青春梦想。

创新思维启真知

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配备20余件力学、光学、数学、电磁技术等适用于中小学生实践操作的科普仪器,24个科普知识智能3D展板,100余件“平衡小车”“分拣机器人”“电磁炮”“循迹小车”“仿生机器人”“激光雕刻机”等原创科技作品。除此之外,由该校“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获奖教师现场示范的“昆虫‘琥珀’标本制作”“掌上火焰”“滴水成冰”等科学实验和荣获“陕西省科普使者”的青年教师带去的“气象科普知识”“美丽化学”“争做小小消防员”等科普知识讲解,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展演期间,科技馆还在武关镇楼子小学建立了“启智实验室”,不仅把科技创新作品带到乡村,更将“科技馆”办到了乡村,让科普课堂多了一处坚固的讲台。孩子们不但能近距离参观科技展品,还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颇有新意的“小制作”和“小发明”,为他们健康成长、努力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流动科技馆”不仅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还竭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关心祖国建设,多次在贫困山区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开展优秀科技作品展示,以“放飞科技梦”为主题开展“航模飞行展示”“航模知识讲解”“航模制作体验”等活动,扩大孩子们的科学视野,增强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还借助“流动科技馆”的牵线搭桥,让11名商洛学院大学生与丹凤县北川九年级学校30名小学生组成了6个“结对兴趣小组”,在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传递科学思考方法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中小学生用科技改变生活、以知识振兴乡村。

把科学的种子遍洒贫困山乡——商洛学院“山乡流动科技馆”记事

作为“乡村流动科技馆”的一名科普使者,该校电信学院院长袁训锋博士在科技展演中,耐心给孩子们讲解演示自己指导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项目——“兴农之光”的详细情况,鼓励孩子们用科技改变生活、以知识振兴乡村。他说,“青春,是最好的季节,要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要用努力和勤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空中”筑梦助力脱贫阻击战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流动科技馆”原定的展演计划,但山区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却愈发强烈。项目成员们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和“科普不断线”的号召,迅速依托线上平台建立“空中科技馆”,推出生物、物理、电子、航模等系列在线课程,在山阳县色河铺镇元子街村小学等10所乡镇中小学开展线上科普活动。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差异化的知识需求,分别设置了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有启发科普认知的“自动熄灭的蜡烛”“荷叶效应”,有趣味拓展的“简易点火器”“神奇的电磁铁”“自制电动机”,有探索生命奥秘的“神奇的螳螂——珍贵的昆虫资源”“人工昆虫琥珀标本的制作”,还有易于在家操作实践的“平衡鸟实验”“非牛顿流体实验”和“航模制作”课程。同时,团队成员在深入了解山区中小学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一对一定制线上科普方案,充分发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作用,开展互动式授课并做好课后答疑,把线上科普活动常态化、持续化,让山区孩子不仅与科学成功“连线”,还能长期“在线”。

把科学的种子遍洒贫困山乡——商洛学院“山乡流动科技馆”记事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