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建高铁把71亩低洼地变成了聚宝盆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11-19

建高铁把71亩低洼地变成了聚宝盆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东王村村民正在对改造后的洼地进行耕作)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正在紧张建设的贵南高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东王村段,这两天,村民潘志山正忙着在自家改造后的三亩七分地里第一次种植沃柑。“这块地处于村里的低洼地里,以前只能种一些玉米,一年到头每亩能收600斤,三亩多地最多也只赚3000块。”和潘志山一样,许多农户在低洼地上难以得到经济效益。而这片71亩的洼地,涉及农户67户21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2户34人。

如今,依托贵南高铁工程弃土,这71亩低洼地已变成这些贫困户致富的聚宝盆。

“贵南高铁沿线有许多贫困地区,项目把建设高铁过程与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行推广用工程弃土来改良改造荒洼地,让洼地变成利于种植的良田沃土。”18日,在参加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桂铁路广西公司贵南高铁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周军伟说。

潘志山算了一笔账,经过利用贵南高铁工程弃土进行平整后,一亩地可以种上100颗沃柑,挂果后的收益将是种玉米的16倍。

贵南高铁建设过程中,是如何让工程弃土变废为宝,把荒洼地变成聚宝盆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富硒之乡,南宁武鸣则是全区最大的富硒宝地,也是沃柑的核心产区。据统计,目前南宁市沃柑种植面积超50万亩。沃柑种植是当地扶贫支柱产业,不少村民便是通过种植沃柑陆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然而,在东王村71亩低洼地上种植的农户却未能这份甜头。“这些低洼地,地表岩石裸露,一到雨季就水泡,只能长期抛荒。”潘志山说。

贵南高铁建设项目进驻时武鸣时,原计划弃土场选址在一山坳里,然而山坳却种着82亩沃柑,建弃土场就需要铲掉沃柑。经初步测算,算上青苗赔偿、高铁开通后的土地复垦复耕费用,修建弃土场预计得花费600万余元。

“而当时每亩沃柑年产值近5万余元,一棵沃柑树苗快则两年才能成材,原弃土场选址地里的沃柑刚准备挂果……”一系列因素,让周军伟感到这笔帐不划算。

经过反复对现场进行踏勘,周军伟与东王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宏共同瞄上了村西南方向这块71亩的“鸡肋”低洼地。

一边是要建场地弃土,另一边是村民低洼地需要土方回填。“工程弃土大多是高铁线路选址上的表土,基本是宜耕宜种的熟土,弃土回填洼地,可以让村民原本贫瘠的荒地短时间内变得肥沃。”周军伟有了“以外弃土方,改良荒地”做法。

填土后,铁路建设施工部门奔走数月,通过实地探查、环保评估、登记建档,最终在地方农业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对施工弃土进行土质筛选,将适合沃柑种植的弃土运到低洼荒地中,并投入机械对填铺的土地进行坡度控制,确保土方适合沃柑种植。经测算,平整土地投入人员、机力折算才花费60万余元,仅为原计划修建弃土场预算的十分之一。

“等三年后沃柑成熟了,这块平整后的土地预计给全村带来超过200万元的收益。”王文宏开心地说。

弃土与改造低洼地结合,一举两得。据周军伟介绍,目前,铁路部门已经将这一模式已推广至贵南高铁全线,累计改良土地200多亩,有效带动了当地发展。

据了解,贵南高铁穿越毛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十三五交通扶贫16个重点铁路项目之一,也是国铁集团铁路建设扶贫滇桂黔石漠化区精准扶贫项目。“贵南高铁开工以来,累计安排当地劳务人员就业7千余人次,支付工资超过6800万元,租用当地设备1900台,支付费用超过1.25亿元,采购当地生产生活物资累计9.1亿元。”周军伟说。

贵南高铁是广西首条350时速的高铁,预计将在2023年年底开通,届时南宁到贵阳的通行时间将大大缩短至两个多小时,沿线的环江、金城江,包括都安、马山,武鸣区等革命老区,还有少数民族聚集区将步入高铁时代。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