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生态全链条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蔡娟
在刚刚成功举办的2020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上,一系列知识产权金融的特色活动,相继在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超市举办,不但活动本身引人关注,活动举办场地也成为关注焦点。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这种集聚知识产权和金融服务元素的场所,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于今年6月18日举行揭牌仪式,同期投入运营的还有“广州开发区金融服务超市”,创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服务超市”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已建立超过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已有近70家金融机构和1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11月14日,在2020知交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高峰论坛上,广州专利代办处广州开发区服务站揭牌运营,并落户在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能够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专利优先审查预审在内的“一站式”的知识产权服务。
构建完整知识产权金融政策体系
设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服务中心,是广州开发区近年来大力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至今,广州开发区立足于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环境优化,初步形成了贯穿企业发展生命周期“质押融资—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保险—上市辅导”的知识产权金融资金供应链,多种新型知识产权金融形态从无到有,从最初的政策主动引导到现在的市场自觉行为,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展。
广州开发区在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业态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政策引导的重要示范和支撑效应。2017年该区出台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专项政策—“知识产权10条”(被称之为“美玉10条”),其中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予以担保费、评估费和贴息补贴,鼓励科技型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5月,“知识产权10条”2.0版本(《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办法》)出台,扩大了知识产权金融扶持面,其中重奖知识产权证券化,对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融资的企业,按照实际融资金额3%的年利率给予补贴,每笔融资补贴期限最长3年,每年最高补贴200万元。对发行主体按照实际发行金额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年奖励金额最高600万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
在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政策环境的同时,广州开发区还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配套建设。该区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银行类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2000万元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最高承担30%坏账风险和本金损失,有效降低银行放款风险,进一步撬动金融机构对企业资金的投放量。
此外,广州开发区还推动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在该区设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特色支行”,提供便捷式知识产权融资服务。“知识产权特色支行”与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合作开发“知信保”产品,由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负责处置产生不良贷款的知识产权质押物,减少银行损失。该区还支持机构持续举办“知融汇”品牌活动,搭建“银企介”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融资洽谈对接服务。
知识产权金融成为企业融资重要渠道
2019年9月,广州开发区成功发行“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计划”,发行规模为3.01亿元,成为全国首支纯专利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创了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先河,并作为典型性和影响力事件入选2019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十大事件。同年12月,广州开发区积极探索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被列为全省复制推广借鉴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目前该项做法已在上海、深圳、佛山等地复制推广。
今年8月,广州开发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大战略新兴产业,又发行了“广州开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和“广州开发区金控—生物医药专利许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2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该区累计推出约7.4亿元知识证券化产品,区内35家创新型企业获得融资专项,实现了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迭代升级,为我国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持续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开发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