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四难”青藏高原“远征军”出征贵州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孙禹晨 徐浩
十一月的贵州毕节连绵细雨。在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贵1标段)1735号张力场,张力放线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一排排导线随着线盘的转动在工人们的注视下向山间展放。在这里,青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高原远征军”们正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贵1)标施工人员运送塔材。董天佑 摄
据了解,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起于四川省盐源县送端换流站,止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受端换流站,途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和江西省5省14市,额定输送容量800万千瓦。该工程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4月具备投产送电条件,投产后可提高四川水电盈余电能外送能力,同时也能缓解湖南、江西地区能源供需矛盾。
该工程全线线路总长约1711千米,其中由青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工程(贵1标段)线路长度74.8公里,地形一般山地占64%,高山大岭占36%。线路区段共需架设铁塔177基,大部分处于山脊或山坡上,塔基作业面狭窄,施工布置困难。目前,铁塔组立完成95.5%,架线施工完成46,2%,工程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贵1)标进行导线展放施工。孙禹晨 摄
“难!难!难!”,每当一提起建设雅江工程(贵1标段)建设,身经百战的“高原铁军”不住感慨,项目副经理马宏韬介绍:“工程不仅地形地质复杂,黄金施工期还碰到雨季,物资运输也只能依靠索道。”
工程建设第一难是适逢“雨季”。连续的雨季作业,加上期间频繁的跨越施工和停电计划的不确定性,为工程按期推进带来很大挑战。从10月上旬开始,工程施工项目部安排专人监测气象情况,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设备和人员投入,争取在最有利的施工环境下提高施工效率。不仅如此,项目部还成立攻坚小组,为架线施工的交叉跨越许可办理扫清障碍。同时,进一步优化架线施工区段,采取短、平、快及先易后难的办法,尽最大可能推进架线施工进度,减少不必要的窝工和停工现象发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
工程建设第二难是遭遇“山高”。工程(贵1标段)百分之九十的塔位都需要爬山,车辆能到达的塔位屈指可数。项目经理王萱说:“1940号塔位光爬山上山顶,单程就要花费两个半小时,来回至少需要五个小时。干了这么多年送电工,这次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山外有山’,工友们每天微信步数3、4万步已经司空见惯。”
工程建设第三难是“不好运输”。由于施工区段地形特殊,物资运输成了工程建设的最大大难题。出于保护环境和提高运输效率的考虑,该标段创下了99%物资运输通过架设索道完成的纪录,整个标段共架设索道87条,累计长度超过50公里。
“剩下1%物资运输,只能人扛上去!”项目部安全专责董天佑说,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但最终还得靠人力。虽然特高压工程塔材比一般工程塔材都要重的多,又适逢雨季道路泥泞,但工友们硬是手拉肩扛把一段段塔材搬运到了山顶。
工程建设第四难是“复杂地质环境”。工程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工程(贵1标段)塔位全部在崇山峻岭之上,沿线地形不仅复杂,而且高差非常大,部分塔位坡度超过50度,其中90%以上的塔位都在硬度极高岩石地带,且80%为重冰区线路,浇筑基础施工时必须大规模使用爆破的方式才能进行。
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贵1)标进行导线架设工作。徐浩 摄
项目技术专责舒长虹介绍,因为地形特殊,线路铁塔几乎全是高低腿,最大高差达到15米。加之持续降雨天气影响,铁塔主材搬运、组装难度更大。有些高坡度塔位人都站不稳脚,更无法堆放材料,组装一级铁塔最快也要20天,有一基铁塔,30个人整整用了1个月时间才组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