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有了新思想,形成新文化,才有新机械”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12-10

刘秀成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今年下半年,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双一流”第一轮建设周期总结,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和新增博士点申报等工作。面对新形势下的激烈竞争和发展压力,如何切实推进学科的高质量特色发展,朴实回归学术和育人本源,是摆在高校面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近日,为科学制订“十四五”期间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蓝图和施策纲要,“新思想、新机械”系列学术会议举行,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共同举办,邀请120余名国家层面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端智库才俊,为该校机械工程学科“把脉”,梳理学科优势基础,寻求新的科技增长点,探讨人才培养特色模式。来自机械、力学、仪器、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的500余名参会专家学者,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与规划素材为讨论范本,交叉共融,共同探讨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方略。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与会专家纷纷认同JME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宗旨是建设好机械工程学科值得借鉴的新思想。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鼓励和促进青年学者在基础、交叉和新兴学科等前沿、热点领域交流合作,营造诚实守信、崇尚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学术氛围,是建设好学科的重要文化基础。有了新思想,形成新文化,才有新机械。

在学科研究方向布局方面,专家建议坚持聚焦特色、均衡发展传统与新兴方向。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机械工程学科聚焦关键传动部件设计、航天器舱体结构焊接和高档数控机床精准制造、机械产品与装备智慧运维等三方面,形成了一批特色科研成果,包括:微小齿轮高质、高效、巨量制造成套技术,获2019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中国好设计奖金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极性等离子弧焊接装备,成功解决“天宫一号”主体结构的焊接制造难题;超重型复合机床装备,作为04专项十大标志性成果在“大国重器”中被重点推介;国内首台融合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微磁检测新原理的力学性能与残余应力无损检测仪器,打破了欧盟国家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复杂结构疲劳损伤在线监测、服役载荷谱转换、多轴随机载荷下疲劳寿命预测等成套技术,解决了某系列主战飞机到寿面临停飞的难题。在上述传统优势学科方向基础上,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智能机械研究院,筹备微纳操控与制造、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新兴方向,为学科发展铺垫新的增长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家普遍强调高校应以国家及所在地区的重大需求和未来产业布局为牵引,按需培养人才。以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例,“十四五”期间,该学科将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市对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立足于培养面向“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产品智能设计、基于现代网络环境的分布式协同制造”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为推动首都先进制造产业向“设计中心”和“管控中心”转型做贡献。

深入研讨和多学科交叉碰撞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是建设好学科的力量源泉。新思想应该顺应高校朴实回归学术和育人本源的初心,推动自身围绕国家需求和基础优势,持续耕耘,均衡发展传统与新兴方向,建设和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学科。

“新思想、新机械”系列学术会议包括:《机械工程学报》JME学院第二届青年科学家论坛暨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座谈会、2020年度京津冀多学科交叉智能机械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知识服务高峰论坛、《机械工程学报》第四届高影响力论文暨2021年重点刊登方向发布会。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