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2025年底前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科技把脉为水库“体检治病”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12-14

科技日报记者 唐 婷

11月3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介绍,到2022年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遗留问题处理;到2025年年底前,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每年安全鉴定后新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雨水情测报、安全监测设施,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为实现“十四五”期间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目标任务,5年共需投资近1000亿元。

导致水库出现病险的原因有哪些?科技手段如何助力水库体检?一旦发现病险,要如何对水库进行“医治”?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什么原因导致水库“生病”

“水库是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承担着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重要功能。”水利部大坝中心总工、正高级工程师盛金保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确保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介绍,近些年来,国家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步伐,迄今已对7.2万余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显著改善了水库大坝安全状况。但随着运行年限增长,加上水毁、震损等不利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水库陆续进入病险行列,一旦出险乃至溃坝失事,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

导致水库出现病险的原因有哪些呢?在盛金保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水库众多,工程建设先天不足。我国现有水库9.8万多座。其中,大型水库近800座,中型水库4100多座,小型水库近9.4万座。按坝型分,土石坝9万多座,占92%。这些水库的大坝87%以上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总体建设标准偏低,“先天”工程质量较差。

——工程老化影响。我国水库坝龄平均近50年,经过数十年运行,大部分水库已超过或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结构老化、性能劣化和淤积等问题渐趋严重,存在防洪标准不足,建筑物异常变形、渗漏,甚至损毁等安全隐患。

——超标准洪水、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水库一旦遭遇突发暴雨洪水,超出工程自身防御标准,就可能导致工程严重水毁甚至溃坝。今年我国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汛情,水库在发挥巨大防洪效益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安全度汛压力。据统计,今年的洪涝灾害,共导致131座大中型水库、1991座小型水库出现不同程度水毁,其中许多被鉴定为病险水库。

——部分地方仍存在“以建代管”“重建轻管”现象,日常疏于水库管理和维修养护,安全监测设施、配套管理设施不完善。其中,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库此类情况更加突出,这也是产生病险的原因之一。

水库病症主要有哪些

“我国水库病险问题比较复杂,根据病险水库鉴定成果核查资料,水库存在的病险主要有防洪标准偏低、大坝渗(漏)水严重、泄输(引)水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大坝抗震安全性不满足规范要求、生物破坏等。”盛金保介绍。

据统计,上世纪50—70年代,超过一半的溃坝事故都是由于防洪标准不足、洪水漫顶引起的。近年来,仍然有部分溃坝因洪水漫顶或超标准洪水引起。因此,“高坝小库”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防渗体系不完善、筑坝材料控制不严、坝体填筑无质量控制等因素,导致早期修建的一些水库大坝存在“先天”工程质量缺陷。具体来看,土石坝表现为集中渗漏、绕坝渗漏、坝后管涌等现象;浆砌石及混凝土坝则表现为集中渗漏和溶滤破坏。过去,大坝渗(漏)水严重导致的溃坝事故仅次于洪水漫顶,约占30%—40%。近年来,渗透破坏已超过洪水漫顶成为导致溃坝的首要原因。

早期修建的水库很多没有进行抗震设计,也没有采取任何抗震措施,因此地震区的部分水库抗震稳定性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一旦发生较强地震,会造成当地不少水库大坝出现震损险情。据统计,“5.12”汶川地震中,全国共有2480座水库大坝出现不同程度的震损险情。

此外,在淮河以南气候湿润地区,土石坝普遍存在白蚁危害。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白蚁对土石坝的危害已蔓延到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

科技如何助力水库查险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水库大坝实行定期安全鉴定制度。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首次安全鉴定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5年内进行,以后每隔6—10年开展一次全面鉴定,其间,当遭遇特大洪水、强烈地震,或工程出现严重险情,或水库运行条件发生重大改变时,还应组织专门的安全鉴定。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