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天都有染疫嫌疑人样本送达——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卫生检疫研究所P3实验室见闻 丨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关 悦 科技日报记者 陈 瑜
开栏的话 全民“战疫”,人人有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行动起来,汇聚起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在防控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奋勇拼搏。疫情防控的成效,取决于科学防治的力度,也得益于全民参与的广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在了科技抗疫的最前线。本报从今日起开设“聚焦科技抗疫一线”专栏,为大家讲述他们舍身忘我的感人故事。
实验人员接收出入境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染疫嫌疑人样本。 池兆恩摄
在广州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一扇扇厚厚的门将一栋两层高的白色实验小楼与外界隔绝开,神秘而安静。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这里每天都有染疫嫌疑人样本送达进行检测,为后续的处置提供依据。
这个外人所不熟知的世界,就是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卫生检疫研究所。它拥有目前海关系统唯一成熟运行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是全国获得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质最多的实验室之一,实验室长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密切合作,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他们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也充满信心。“面对各种高致病性病毒,唯一的办法是以科学的方法、坚定的信念进行斗争。”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副主任黄吉城说。
“早一分钟把结果检测出来”,为防控争取有利空间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实验,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疫情暴发以来,每天都有从进出境口岸送来的染疫嫌疑人样本送达这里。
“尽管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但检测人员还是要直面病原体,实验人员如果没有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就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实验室专家郑夔表示。
防护衣、口罩、面屏、头套、手套、防水靴套,进入工作状态的实验室人员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取样、加试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实验操作。
“通过口岸传染病疫情防控,树立起牢固的卫生健康屏障,防止传染病传入传出,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国内防控工作。”黄吉城感慨。
疫情就是集结令,作为主要为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提供技术支撑的检测机构,在未知的传染病面前,实验室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和技术储备。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序列公布后,他们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研发检测试剂,于1月15日至22日自行设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合成的一套引物和探针可实现1000份样品的检测,不受商品化试剂盒供货紧张的制约,大大提升了实验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同时,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从样本处理到结果判断在2小时内即可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及时和准确,实验室随即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加上支援人员共14名实验人员坚守岗位,轮流做实验,保证检测工作每周7天24小时不停,做到“随到随检”。
1月19日,实验室接到首批检测任务,对钟南山院士团队委托的医院监测哨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筛查;1月20日,广州海关所属广州白云机场海关送来采集的武汉经由广州口岸出境的发热人员样本;1月22日,杭州海关委托对多份病例样本进行检测……
1月24日正值除夕,送达实验室的病例样本特别多,直到当天晚上24时仍陆续有样本送到。
师永霞博士是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役的核心成员,大年三十她早早到了实验室,一直到下午18时已经处理了两批样本。虽然此时广州冬天的温度只有10摄氏度,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她却已经汗流浃背,接近虚脱。当得知晚上还有一批新样本送来时,师永霞又义无反顾地主动请缨要继续留下。连续作战近24小时后,她和同事们终于在第二天凌晨4时完成了所有样本检测。
“早一分钟把结果检测出来,就能对下一步疫情控制提供更多依据,就能为抗击疫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海关检疫关员和病患者提供多一点支持和帮助。”师永霞表示,他们在争分夺秒,拼尽全力与病毒赛跑,为一线防控工作争取有利的时间和空间。
病毒分离与培养,“与病原体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