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哪儿,哪儿就有安全感”——记抗击疫情中的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唐伟
科技日报记者 李钊
出生于1995年的小护士林馨在温州康宁医院工作,她眼中的唐伟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感觉一天大多数时间他都在接电话,两部手机铃声交替响起,总是有很多人找他咨询,请他帮忙,但林馨却很少从唐伟脸上看到疲惫和倦怠的神情,他出现在同事和患者面前时,总是那么神采奕奕、充满笑容。
此次席卷全国的新冠病毒疫情中,浙江是湖北之外确诊病例第二多的省份,而温州又是浙江确诊人数最多的城市。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唐伟本来早就买好了机票,准备大年初一回宁夏去探望自己年迈的父母,可得到疫情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退掉机票,马上就投入了紧张的防疫前期准备工作之中,筹措物资,安排人手,准备预案。和唐伟同在一个病区工作的护士长王洁琼说,“唐主任在哪儿,哪儿就有安全感。只要有他在医院,我们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也不慌,不会害怕,因为他总能想出办法来”。
退掉返乡机票后,唐伟就一头扎进医院里,即使在春节期间也坚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七点赶到病房,八点晨会之后开始一个半小时的查房,每个病人都要详细问到。一遍遍叮嘱每个医生护士注意观察病人尤其是新接收病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要求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安全防护上务必做到万无一失,不留任何死角。
王洁琼说,“唐主任留下来以后,我们上班更早了,下班更晚了。但唐主任总是最早来,又最晚走的那个”。在接到上级命令之前,唐伟就召集自己科室的同事们几次开会,落实拟订的预防方案,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嘱咐到。唐伟要求很细,工作抓得很实,因为科室里年轻人多,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严峻的疫情,心中难免多少有些害怕紧张,唐伟非常注意观察同事们的精神状态,他总是会及时出现在感到焦虑的医护人员身边,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给他们讲自己援藏、贵州扶贫、台风抢险中的趣事,分散紧张情绪,帮助大家稳定下来,凝心聚力共同抗击疫情。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经常自己说不清楚,家人也不是太了解。唐伟的科室接收的又大多是春节后才入院的新病人,这方面的疫情排查、核验压力特别大,所有医护人员都打着十二万分小心。但每个人都知道,有困难,就找唐伟,因为他总有办法。这种信任,来自他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来自他爽朗乐观的精神气质,更来自他温润如玉的医者仁心!
这么繁忙的工作,如此紧张的时间,唐伟是如何保持精力旺盛的呢?他平时只要一有时间,就去锻炼身体,最喜欢的运动是爬山,上山一走,最少就是20公里,科里一般年轻人根本撵不上他。唐伟说,当然,每个人都有他锻炼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只要动起来,身体就有活力,生命就充满了朝气。
唐伟于1969年随父母来到宁夏石嘴山,在这里考上了宁夏医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杏林生涯。他祖籍辽宁,满族正黄旗,给同学们讲课时,开玩笑说自己叫爱新觉罗•唐伟,一来二去,“贝勒爷”的雅号不胫而走。不过,这个“贝勒爷”,不是游手好闲的皇家贵族,而是真真切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白衣天使。
正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规培的张瑶瑶是唐伟带的硕士研究生,她眼中的唐主任时时关注新闻,哪里需要危机干预,都会第一时间申请赶往现场。汶川地震的时候,文成房屋塌陷的时候,利奇马台风肆虐的时候,夜间有人轻生的时候,包括这次新冠病毒来袭,一开始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唐主任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大家稳定军心,安排抗疫。张瑶瑶说,唐主任除了自己在医院的本职工作,还是微医互联网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在线上进行心理援助,新冠病毒疫情以来,为了解答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心理咨询,他每天夜里都要忙到2、3点才睡。
对于学生,唐伟百般呵护,坚决不让实习学生出现在抗疫第一线,他还给学生转发一些新冠病毒心理危机干预的小知识,让学生们学习、传阅,以点带面。唐伟坐诊微医期间,他发现有许多问题是大家普遍遇到的共性问题,他就抽空整理,拿给学生们分享,这样能惠及更多没有在互联网平台寻医就诊,却也有相似问题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