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抱着老伴儿奔小康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代小佩
第一次去袁瑞峰家,他不在。屋里只有轮椅上的老伴儿在晒太阳,看到有人进来,她吱了一声,像是打在招呼。一会儿袁瑞峰便回来了,他三步并作两步飞快走来,热情地伸出双手。他说,天气刚刚放晴,就忍不住在门口走上一圈儿。因为惦记着老伴,又早早回家了。
今年75岁的袁瑞峰是一名党员,也是山东省东明县玉皇新村的一位贫困户,妻子早年间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全部由他照料,一晃已经43年。
然而贫困和疾病没有击垮这位老党员。“能干的自己干,决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袁瑞峰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随着脱贫攻坚一步步深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袁瑞峰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借钱专业户”
1958年,正在东明八中上学的袁瑞峰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揭不开锅。为谋生计,他辍学去河南洛阳学做铣工,“结果回乡后发现家里连个工厂都没有,学到的技艺用不上,我就去了生产队做了零工”。
1964年秋天,他进入拖拉机站担任农机手,在这里认识了妻子崔运莲。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和老伴儿相亲的衣服都是借的,当时全村找不出几件像样的衣服来。”在袁瑞峰的回忆里,“苦”是生活的常态。成家后,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两口子经常把孩子们安顿睡觉,就趁着夜色出门去捡煤渣,“如果捡不到,第二天就没有火烧饭吃”。
1977年,崔运莲患上严重的风湿病,身体渐渐不听使唤,一家人跑了县市多家医院,治疗效果都不理想。医生说,他们家碰上了“不死的癌症”。
袁瑞峰和患病的妻子
患病前期,妻子还能走动,袁瑞峰照常去生产队上班。后来妻子病情加重,手指、脚趾僵硬变形不能站立,生活逐渐不能自理。为了不影响大队生产,袁瑞峰辞掉工作,专心照料妻子。为了维持生计,袁瑞峰采购了一辆拖拉机,家里不忙的时候出去打打零工。
由于妻子常年服药,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务。“刚犯病时一年就花了上万,在70年代可不是小数”,袁瑞峰开玩笑说,“那时我一个月才挣三十几块,所以后来成了半个村著名的借钱专业户”。
土坯房变成了小别墅
袁瑞峰居住的玉皇新村地处黄河岸边,盐碱覆地,种粮困难,“贫穷”一直是这里的标签。然而,贫瘠的土地滋养出了艰苦奋斗、心向集体、无私奉献的“玉皇精神”。
“让群众吃上好饭、住上好房、过上好日子,是村支部对老百姓们的承诺。”袁瑞峰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老支书王金书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将小作坊发展为全国知名企业,让全村都住上了别墅。
村子的柏油路旁,是一排排别墅群、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风景秀丽的村心公园。“以前的日子不能想啊,住在两个小土坯房里,不到40平米,冬天一烧火就熏得满屋子是烟,三天不洗脸就黑得认不出了”,回想近几年的变化,袁瑞峰依然觉得不敢相信。
袁瑞峰家的小别墅
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袁瑞峰的干劲儿更足了。2013年,新任村支书关志洁和村委班子一起,带领村民流转了全村土地,成立了农业公司。公司为村里带来效益,还提供了农业生产、保洁、园林、巡逻等岗位。
如今,袁瑞峰的三个孩子相继结婚生子,村里提供的住房为他减少了不小的压力。在袁瑞峰的卧室里,还有一张特殊的挂历,上面有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情况,同时还印制了帮扶责任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袁瑞峰介绍,家里每年的土地流转收入有2200元,扶贫项目还能收益1490元,此外还有2922元的养老金,“有了这么多扶贫政策,自己的腰包都鼓起来了。省里还派来一位第一书记,一块搞农产品平台和研学基地,村里有产业了,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我要抱着她奔小康”
在袁瑞峰的家门口,有一块红色牌子非常显眼,上面写着“共产党员户——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先锋形象”。
袁瑞峰家门口的红色牌子
“我是1972年7月1日入党的,和党的生日是同一天”,谈起入党经历,老党员袁瑞峰记忆犹新,“那时候加入党组织可不容易,我主动写申请,组织充分信任我,转正那天的感觉真是太激动了,没法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