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鱼送到父老乡亲的餐桌上——白墩子探渔人的新春梦想丨新春走基层
张文丽 杜英
“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甘宁蒙三省交界处的甘肃景泰,一直面临着耕地难、土质瘠的困扰。上世纪60年代的景电两期工程后,由于缺乏配套的排水系统,盐水伴随地下水上涨。将盐碱窝变成“聚宝盆”成为当地百姓的期盼,更是脱贫的出路。
从景泰县城向北30公里左右,公路右边不远处就是甘肃景泰县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干裂的土壤表面,盐晶凝结形成了一层淡淡的白色,迎着冷冽的北风,只有碱蓬草凌寒飘曳。
盐碱不根除,庄稼长不出。“我的鱼池就在父母原来住过的老白墩子村边上,近20年来庄子上的人都陆续搬走了,那附近没法住人,前些年还种枸杞,后来这地连枸杞都种不出了。”白墩子村的张世渊无奈地说。
17年始,张世渊搭上了景泰县盐碱地鱼塘建设项目的顺风车,申请建立了一座养殖渔场,想要提高家里的收入,也带动周边失去耕地的乡亲们。自己联系机器挖塘,去渔业市场寻找合适的品种,边学边试着调整水质和含氧量。现在,张世渊的鱼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20亩。
正月初四上午,和张世渊一起从白墩子国家湿地公园去往盐碱地渔场的路上,记者偶然碰见了另一位探渔人杨顺楷,两个人的鱼塘中间隔着一条一米多宽的排碱沟。“有人打电话说要买几条鲤鱼,正在鱼池等着呢”,他骑着三轮车带着儿子急忙忙赶过去。
深冬的鱼塘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冰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盐粒,人可以在冰上自由行走不会滑到。养鱼人在靠近路边的地方凿了一个冰洞,方便为前来买鱼的人打捞活鱼。
杨顺楷的家就在离鱼池十几分钟的白墩子村上,由于鱼池附近的土地不适合盖住房,他每天要骑着三轮车来来去去许多趟。“今年产的鱼能有两三斤这么大,冬天来买鱼的人不少,夏天垂钓的人也多,只要有人打电话我就过来。”杨顺楷喜滋滋的说,作为从2012年就开始自主试验盐碱水养鱼的白墩村第一人,他的鱼池也发展到了一百多亩,仅眼前这个鱼池的产量就能达到每亩800到1000斤。
挖塘抬田,以渔治碱。在县科技局、畜牧局和渔业站的技术辅导下,一年又一年的试验摸索,春去秋来的照料守护,两位探渔人说起这些年反反复复撒鱼苗、调控水质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在盐碱地里养鱼的技术终于成熟了,总算到了回本盈利的时刻。现在鱼塘里成活的有草鱼、鲤鱼、鲫鱼,利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契机,村民们开始计划着大水面、多品种养殖。
“明年打算再扩建新鱼塘,引进一些新品种,像红鳟、金鳟、鲟鱼。现在技术总算成熟了,年后就准备大量生产,将盐碱地里养出来的鱼送到乡亲的餐桌上。”
白墩子的地面和水面无一不白,却在寒冬透露着倔强生机。用双手和对家乡的眷恋来奋斗致富,白墩子探渔人在这片盐碱地上唱出声声勤奋打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