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丨世界之巅,复兴号驶上新“天路”
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策划 刘莉
这条新“天路”,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从拉萨向南,穿过冈底斯山余脉进入雅江河谷,跨过雅江后,一路向东直到林芝。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桥隧比高达75%,工程建设面临的复杂地质地貌,举世罕见。
对西藏东南谷地的地貌,何娘者了然于心。
这里,冰峰熠熠,沟壑纵横,气象万千。
这里,“云中天堂”南迦巴瓦直抵云端,“天河”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奔流直下,滔滔2000公里;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海拔2950米—5500米,高差达2500米。
这里,多期古大洋板块碰撞,强岩爆、风积沙、高地温、冰碛层等复杂地质灾害集中,地震频发。
自2010年起,为在这片区域设计一条铁路线,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二院)哈尼族铁路线路设计专家、拉林铁路设计总体何娘者,受命率团队无数次徒步丈量雪山天河。
今年6月25日,川藏铁路先行段、拉萨—林芝(拉林)铁路开通。“这也是西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铁电气化局拉林铁路项目经理马林难掩激动。
这条新“天路”,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从拉萨向南,穿过冈底斯山余脉进入雅江河谷,跨过雅江后,一路向东直到林芝。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桥隧比高达75%,工程建设面临的复杂地质地貌,举世罕见。
这天,藏族动车司机、34岁的斯朗旺扎,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首次驾驶着复兴号,在世界屋脊东南谷地,沿这条雪域新“天路”行驶。
7月22日,正在西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乘火车沿这条开通尚不满一个月的拉林铁路,从林芝前往拉萨。
飞驰在世界屋脊的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罗春晓 摄
“天河”岸边,造就出一条铁路线
2010年,中铁二院接到任务,在西藏区域东西2100公里、南北400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为拉林铁路设计一个走向方案。
科技、经济、环保、人文示范线,是拉林铁路的设计目标。
从那时开始,中铁二院组建了一支由上百名勘测人员、涉及三十多个专业的队伍,开始了长达5年的实地踏勘,何娘者就在其中担当选线重任。
选线之初,两大走向一直争执不下,分别是沿318国道和沿雅江方案。雅江方案地壳不稳,地质灾害频发,多数专家认为不适合推荐。
西藏自治区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锦堂急在心里。“西藏经济带都在雅江沿岸,地方百姓都在期盼着沿雅江线。”
建设新“天路”,就是要惠及西藏。雅江缝合带工程地质特性专题研究即刻启动。
一年内,中铁二院针对拉林项目开展了大量测绘、勘探、试验和研究。
地质灾害、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山陡无路……犹如一道道“鬼门关”。野外勘测时,团队成员常遇的情景是,历经数千年的热胀冷缩,峭壁上的岩石支离破碎,上千米之上,时有石头滚落下来。
最终,一份沿雅江方案可行性报告完成。
设计方向明确后,具体设计方案仍历经多次重大技术调整。
加查至朗县段,雅江如同落入群山的丝带,形成“九拐十八弯”的曲折峡谷。
经科学踏勘,何娘者团队在50公里线路内,创造性地采用了九跨雅江方案。峡谷内,九座跨江桥形成一个大桥群,蔚为壮观,天人合一。
桑日至加查段,最初设计沿雅江峡谷走。按已有资料,这是一种无可非议的保守设计。
然而,因峡谷高差逾3000多米,这里一直不通路,无法到现场踏勘,何娘者与团队人员一直忐忑不安。
2012年,桑加峡谷初通公路,何娘者随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林世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沿江全是严重的危岩落石,工程地质条件极差。”眼前的地质条件令设计团队心惊不已。
必须重新研究方案。
经反复论证,原设计方案被改为两跨雅江取直线路。
这一优化,不仅节省了1亿零61万元建设资金,而且由于缩短1.84公里线路,铁路通车后,每年还将节省200万元以上运营费用。
加查县境内,有一大片千年核桃林,闻名遐迩。原设计线路从中穿过,线路顺畅、投资小。
2013年8月,何娘者到加查县核对现场,蓦然发现,线路所经之处,虽历经千年,古核桃树仍叶肥果盛。“一棵核桃树每年有2到3万元经济收入。”热果村村民次仁宗巴家承包了7棵核桃树,铁路建好后,她家这些核桃就可以销往更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