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土地上,这群农业科学家“带着农民赚”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在陕西不少农民眼里,一群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就像黄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他们皮肤黝黑、质朴无华,钻进纵横交错的沟壑里、乡野间,与黄沙烈日为伴,将所学奉献给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他们是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特派员,是一群把科研论文写在黄土地上的农业科学家。
让老百姓鼓起口袋
“我的苹果个头大、口感好,‘果不应求’。卖起来‘论个不论斤’,大果能卖到10元一个。”8月9日,聊起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的赵政阳教授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陕西省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很是激动。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林秋芳见到白水苹果试验站首席专家赵政阳。“白水要发展20万亩矮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需要大量果苗,试验站会为你们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赵政阳的话,为当初担心果苗销路不佳、不敢“试水”的林秋芳吃了“定心丸”,白水苹果新优砧木、新优品种大苗的繁育之路也随之开启。
在试验站帮助下,林秋芳的果苗繁育成功,当年销售收入就达170万元。同一年,林秋芳成立了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还率先在白水县建成了“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示范基地,她自己也靠种苹果成了村民羡慕的“林百万”。
对陕西众多果农,赵政阳教授可是位响当当的人物,果农们信赖他、尊敬他。30余年间,渭北高原的沟沟坎坎、关中果乡的村村落落,印满了这位果树专家从青年到壮年的勤奋足迹。
他带领团队从一片废弃的果园开始创业,将白水苹果试验站建成集科研、示范、推广、教学于一体的科学园区,成为国际一流的苹果试验站。他带领研究团队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的新突破。目前,新品种“瑞阳”“瑞雪”已被10余个省区引进试栽,在全国苹果主产区推广面积已达5万余亩。
2019年,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赵政阳作为科技特派员代表获得了科技部的通报表扬。
让庄稼人相信科学
陕南汉江流域素来有种植枇杷、狮头柑、金钱桔的历史,这些经济林也是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为了让这些土生土长的果树品种有更好的品质和收益,造福当地果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在安康市汉滨区关庙镇建立了55亩枇杷、狮头柑、紫阳金钱桔试验示范园,同时,试验站还建设了良种核桃采穗圃及示范园30亩。该校林果专家鲁周民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同时也作为省科技特派员,带领科研人员研发新优品种,在当地进行科技服务。
鲁周民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驻扎在生产一线,为林果产业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年春耕期间,鲁周民先后在汉滨区的田间地头,为300多名果农、企业技术人员、林业技术干部,就春季枇杷、核桃等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现场培训。
王岩村枇杷种植大户郭国战说:“鲁老师把技术知识编成顺口溜,手把手教我们,感谢鲁教授、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我们领上了致富的道路。”
同样心怀感恩且对鲁周民深信不疑的还有清泉村的彭明清,他说:“鲁老师年年上门给我家的树整形修剪做示范,我的果子一颗有一两重,今年收入两万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据彭明清说,以前没有技术培训的时候,遇到病害,只有砍树,年收入不过2000元。现在他已然成了村里的示范户,专家们的讲座他都去听,自己也成了“土专家”。他骄傲且肯定地告诉记者:“庄稼人一定要相信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处负责人王亚平介绍,该校一直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近10年来广泛动员、积极推荐了2500余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
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组织实施单位,协调各方通力合作,为科技特派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一心一意工作。
十几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特派员专家,扎根农村,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在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区对接贫困村、联系贫困户,常年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指导培训、创新创业指导,把学校的新技术、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已经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特派员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