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把石墨烯卷起来,这种“万能基材”或改变未来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近日,国内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江苏天奈科技发布公告称,预计2021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1-1.5亿元,同比增加235.41%至357.37%。业绩高速增长就来自于该公司开发的碳纳米管导电剂,一改我国锂电池企业导电剂依赖进口局面。
自碳纳米管被发现,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研究热。近年来,全球加速挖掘碳纳米管技术落地产业的途径,相关技术突破成果不断。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团队一直坚持做碳纳米管连续制备。基于团队技术,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碳纳米管薄膜的产业化,产能达10万平米/年,成功开拓该产品在高端户外加热服以及医疗康复等方面的应用。
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为何如此受各科学家追捧?碳纳米管的工业化应用能否成为纳米碳材料应用探索路上的航标灯?
平铺的“足球”结构
作为最重要的生命元素,“碳”一直在生命演化和能源获取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时至今日,碳材料依然使科学家为之着迷。
1985年,“足球”结构的C60一经发现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在电弧法制备的碳材料中观察到了碳纳米管,从此开启了碳纳米管研究的热潮。
“从结构上来说,碳纳米管可以形象地看做是由单层或者多层石墨烯无缝卷曲而成的中空管状结构。”李清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碳纳米管就像一根细长的头发丝,它的长度可以达到米级,而直径却可以小到纳米尺度。这么细长的纳米管状结构是怎么制备出来呢?
饭岛澄男首次发现碳纳米管,是通过电弧放电法得到。现在,科学家已经发展出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固相热解法等多种制备方法。其中,CVD法因成本低廉、可控性好、易于规模化制备而被广泛采用。
李清文介绍说,CVD生长碳纳米管时,碳原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扩散、溶解并达到饱和后析出形成碳纳米管。催化剂作为碳纳米管成核生长的位点,对于碳纳米管的直径、壁数、手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催化剂结构设计以及生长条件调控是实现碳纳米管可控生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纳米碳材料家族的重要一员,碳纳米管以其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特性被誉为“万能基材”,在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电池电极、复合材料、集成电路、传感器件、电加热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富勒烯的发现者斯莫利曾说:“碳纳米管是人们所能制造出来的最强、最刚、最硬的分子,同时也是最好的热和电的分子导体。”
“碳纳米管强度是同体积钢的100倍,重量却只有后者的1/6到1/7。”李清文解释说,碳纳米管的长径比达106以上,因而被称作超级纤维。
碳纳米管奇特之处还在于其特殊电学性质,根据其结构不同,碳纳米管可展现出金属性和半导体性,为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奠定了基础。
中国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
碳纳米管的研究至今已有30年,李清文认为,我国科学家在碳纳米管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并在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碳纳米管基础研究方面,北京大学张锦团队、李彦团队在导电性可控碳纳米管合成、单手性碳纳米管合成与分离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彭练矛团队在碳纳米管电子器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碳纳米管应用方面,清华大学魏飞团队在碳纳米管宏量制备、高强碳纳米管纤维、碳纳米管导电添加剂等方面业绩不菲,等等。
作为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从2007年起,一直围绕碳纳米管可控制备和前沿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在电子级单壁碳纳米管分离、碳纳米管纤维与薄膜的规模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以及能源器件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2013年,以平行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主要元器件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诞生。近两年,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尺寸一次次被突破。
如何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是实现电子级应用的前提。
李清文告诉记者,她带领团队于2018年实现了纯度大于99.99%的半导体型单壁碳纳米管的高浓度分离,以及部分单手性碳纳米管的高效筛选。在此基础上,与国内其他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实现了基于半导体型碳纳米管的集成电路和显示器背板驱动器件的开发。
被称作“超级纤维”的碳纳米管,制成纤维与薄膜后,与传统高性能纤维和薄膜材料相比,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导电和导热性能。
经过多年研究,目前李清文团队已经实现了千米级连续碳纳米管纤维连续制备,突破了万平方米级碳纳米管薄膜的干法规模化制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