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基建”加持,能否构筑教育新生态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8-18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的2.0版本,它不仅包含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新型基础设施,还有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书生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技术已经成为学习生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影响、改变并重塑了现代教育关系,“人、技术、自然”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组织结构催生了学习新生态的形成。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开始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大中小学生“宅家”数月,但是受益于教育系统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各地普遍实现“停课不停学”。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早在十年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铭副教授就把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实践中,而疫情更是让他和许多老师的线上教学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他对线上教学直观感受从最初的教学时空延展,发展到评价方式的多维性和精准性,再到智慧教室和虚拟现实的应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让他深深体会到新基建对教育改革的强大助推作用,“我理解这种变革是从四个方面逐层递进的,首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发展,其次是新技术的支撑,在此基础之上外化为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于教育领域,呈现教育教学的新样态”。

根据多年研究,沈书生将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参与教育的阶段,重点关注如何借助于技术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二是技术变革教育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教育界开始依靠技术改变教学形态,重点关注如何借助于技术来改变和调整教学过程;三是技术优化教育的阶段,2013年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借助于技术转变教育思维、改进教育质量受到重视。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密集而迅速,教育信息化也迎来了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高潮。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迭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教育生态不断受到冲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开始。”近日,在京举行的一次教育专场活动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也表示,推动教育新基建,将加快技术的演化和发展,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上发挥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变革。

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5G已经大规模建设,山区的孩子却需要爬到山顶才有信号上网课;北京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使用同一本教材,但是却因为不同的课件产生不同的理解;网课上完了,学生学得怎么样,老师并不完全掌握……

2020年疫情之后,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注意到一个现象,“差不多所有的学校、老师都在做课件、上网课,几乎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朱永新说,这也造成了教育质量不平衡,出现两极化的现象。

为此,雷朝滋也表示,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距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高质量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仅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考察新基建这个“数字底座”能否筑牢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关键。

刘铭已将他任教的所有课程全部上网,“现在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学生在线签到、学习资源浏览率、讨论参与率、在线作业完成率等多维在线学习行为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就能帮我分析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并与学习成绩进行关联分析,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显著。”刘铭说,学校和老师都要积极探索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新基建无疑将进一步补足教育信息化短板、提升教育质量。但是,实现教育革新,还需要弄清楚教育领域存在什么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革新就无从说起。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